如何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

发布者:陈国庆     发布时间:2015-12-12    浏览数:0



如何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统一



——对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思考



陈国庆[1]



(韩山师范学院 政法系,广东潮州 
521041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受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诉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教学效果却一直难以让人满意。多年来,一系列探讨虽也揭示了这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就是没有认清这方面问题症结所在。我们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健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个体价值;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或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地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因及其当前教学现状



“哲学”(philosoph)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即“爱智”。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通过哲学的学习,可以获得智慧,升华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论思维水平。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但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 P284)近代的辩证法大师黑格尔也明确指出:哲学就是大写的逻辑学(不是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以真理为对象的逻辑),并说“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 [2]( P64)



学习哲学除了提升人的理论思维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理想、信念和价值的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照个体人生质量的价值,满足个体对健康、美好、成功、圆满人生需要的追求,关健是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人生观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理想和人生目的的树立、人生态度的确定、人生境遇和人生竞争的应对等。我们认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除了学习哲学——这门把握世界的意义,洞察生活的价值,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使人崇高起来”的学问之外是难以找到其它更合适的途径。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以特有的方式帮助人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在科学史上成绩卓著的科学家,诸如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深受到哲学的影响,并有独到的哲学思想。所以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3]( P187)



人总是通过确立、发展并追求理想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现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正确应对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他们的人生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现代一些西方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思想体系。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J .P.Sartre)有句名言:“马克思的哲学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1[2]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R.Heilbroner说,我跟萨特一样深信,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熔铸着它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深厚教养,因而具有一种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睿智通达的理论境界,表达了人类的崇高价值理想的追求。马克思将现实提升到理论,在理论中注入现实,第一次将作为一种思辨哲学与千百万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内在地结合起来,使以往仅仅是一种美好向往的理想社会获得了理论论证,为理想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同时也为哲学思维找到了最为深厚的现实源泉,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而合理地解答了人与世界关系“应该如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高于其他的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以包含客观实在性、历史性以及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个人”这三重规定的实践概念为基础,实现了哲学彻底变革。马克思的实践论是一种克服抽象的主体性原则的哲学理论,其实践原则以最具根本性的感性物质、活动为基础,可以拓展为一种全面地综合现代哲学诸原则的更为具体的原则,因而具有典范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现实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有强大的具有强大生命力。



为了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理论思维水平,激发他们精神的创造力,我国在高等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于作为个体的人的意义和作用,包括对人的思想、心理乃至人生发展的理性关照,升华人的思想境界,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掘人的内在潜能,激发个体崇高精神世界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乃至健全人格的塑造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个体价值。



马克思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4]( P292)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借助政治教育这一有效途径来对自己的政治理论进行传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处于指导地位,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起着把党和国家的政治价值转化为人们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的作用。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摇篮。在大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以它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进而理解并认同国家意识形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控制思想上层建筑、调节社会精神生产、塑造政治人才、导引政治行为、调谐政治关系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我国高校各级主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但多年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各级领导、教师为提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学的实效性付出了大量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成效不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



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当作“时代精神精华”的传授而热烈拥抱它。相反,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枯燥、乏味,并由此产生对这门课的逆反心理,进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公正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内容真正在青年学生的思想中产生共鸣的情况很少,其教育的个体价值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二、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困境的原因何在?我们认为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因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只是抽象地、孤立地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控制思想上层建筑、导引学生政治行为、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对学生理论思维训练及满足个体对健康、美好、人生需要追求的理性关照等方面的个体价值,由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偏离。这方面的偏离突出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理念、教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上。



1、教学观念出现偏差。在任何一个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属于一些较具体的问题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它们都服从于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为什么而教或教学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教学观念问题。一旦教学观念出现偏差,无论人们教什么和怎样教,都是不得要领的。



那么,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观念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主要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只是系统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知识。这种教学理念无视哲学区别于其它知识性学科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仅仅当作一种知识传授和理解。与这种教学理念相匹配,一些学校管理部门,在“秩序”和“效率”的名义下以“一刀切”的态度规范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所有学科教学,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与数理化课程一样建立试题库,并规定试题库应包括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等多样化的“客观”试题。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试,实质是考学生的记忆和复述的能力,而不是分析判断思考的能力。教师为了应付这种统一教学要求下的检查与考试,只好不断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观点和原理,唯恐遗漏了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现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合为一门课。这样,知识点更多,上课灌输的意味就更浓),教师讲课的创造性受到钳制。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了哲学的教学规律,把本来富有生机的哲学教学,弄得死气沉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高中政治理论覆盖了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饱受高中阶段灌输之苦的学生们在大学里还要接受和高中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重复灌输,这如何能让学生提得起应有的学习兴趣来?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怎能让学生体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多年来,不少学者致力探讨了如何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探索和引入的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也只是服务于知识传授,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支配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教材方面原因。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为框架,内容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大块。这种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所著的第四章第二节“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翻版。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国内一些人虽然也编写了一些新教材,但它们多半是过去教材的改良,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公允地说,这种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界等方面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成缺乏内在有机整体联系几大块,并且把本来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浓缩为教条,遮蔽了马克思哲学中许多精华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缺陷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贯彻的哲学基本理念主要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社会历史是受物质生产方式支配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的哲学观。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高度,把实现了“唯物主义”现代转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退回到了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但并没有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作为阐释主体凸显出来。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指出:“我们教科书所讲的一些内容,并非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如把对‘自然界的看法’与对‘社会历史的看法’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使二者分开、并列,这是旧哲学的毛病,马克思并不赞成;把历史唯物主义仅仅看做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贯彻和应用,并由此构建了自身框架,这也是不妥当的。”[5]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缺乏对人应有的关注。书中虽然也讲“人”,但主要是把人理解为物质运动的一个环节,把人的存在、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权利、人的价值、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等问题放在一边,缺乏对人、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至于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宏扬人的主体作用,树立平等竞争、和谐相处及人的全球生态意识等这些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意识,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武汉理工大学闵嘉国教授等通过对该校460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后得出:“不少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单调、没有实际意义,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6]



3、社会现实方面的原因。近些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把实质性功利价值追求提升到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由于在转型过程中,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建设没有同步跟上,社会上物欲横流、权力本位的现象相当严重。权力阶层和资本阶层的所作所为与教科书中以理想化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要求“号召式”地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说教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给人的感觉是教科书是在一味地注释、解释政治,为现实辩护的味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应有的现实批判维度,荡然无存。这些不能不影响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态度。



其次,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人们以往恪守的信仰、信念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击,一些青年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信仰迷惘、信念危机、精神家园等失落的现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如何给青年学生重塑理想信念,这是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功能。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痒的地方抓不到,不痒的地方拼命抓”,学生关心的问题它不讲,它讲的问题学生不关心。这种脱离学生需要的教学现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个体价值缺失的原因之一。



再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窗口打开,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涌入,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体带来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诸多层面要素的变化。大学校园里,一度出现了尼采热、弗洛伊德热以及后现代主义热等。对它们过度推崇从而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本来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给予正面回应的,但我们教科书却对此视而不见,没有给予学生以正确引导,由此,也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一头热另一头冷的现象: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大张旗鼓地进行理论教育;另一方面是学生们置若罔闻、漠然视之。



三、对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设想



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把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素质,这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教育活动成效的基本标准。教育实践表明,受教育者对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的认同,是受教育者能否自觉内化的最关键因素。如果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与教育者所需要的相去甚远,得不到受教育者的认同,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教育的个体价值就无法实现。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 [7](P 22)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7]( 226)个人与社会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个体价值缺失,教育内容外化也就无从谈起,其社会价值也就成为空中楼阁。这就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只有从关注现实个体的视角出发实施教育活动,注重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认同,才能取得成效,才能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教学理念。哲学大师黑格尔称哲学是照亮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哲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启迪智慧,成就德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大学里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教育,对于启迪学生的智慧,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及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传授和理解,理解和掌握在这里恰恰是手段,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自觉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表达的崇高价值理想,并将这种价值理想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最高价值取向为人们提供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问题以及评价真善美的正确标准才是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的。



哲学的力量,就在于它以理论的方式去把握现实,使人们超越感觉的杂多、表象的流变、情感的狭隘和意愿的主观性,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理性解释、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要实现哲学的这一教学目标不是靠硬性灌输就能达到的。哲学理论的力量,就在于这是一种理论的逻辑力量、说服力量、征服力量。如果说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哲学教学就更应当是一种高超的“说理”艺术。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死记枯燥简单的条文和抽象的结论,而是要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发展的必然,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和命题的内在有机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都只能是实现在它的逻辑化的概念展开过程之中。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总体线索的勾勒,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理论想象的激发,理论境界的升华,都应当是成竹在胸。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在注重“说理”的同时,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其理论视野,提升其理论境界。这正是哲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也是大学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师生互动、对话的过程十分重要。要使哲学教学有魅力,学生可以接受课本上的结论,也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理论思维在交锋过程中得到提高。



与上述教学理念相配套,要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系统既注重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更注重考察学生的政治鉴别力、辩证思维能力、价值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不仅重视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效。这就要求考试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钳制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主动性发挥所采取全校命题模式“一刀切”的考试方法。新的考试模式可开卷与闭卷相结合、撰写小论文与课堂答辩相结合、平时成绩、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等。这样的考试就可以激发学生智慧,而不是强化简单的复现记忆的方面能力。



2、教材改革。哲学理论本应是生动的、丰富的、深刻的,而不应是枯燥的、索然无味的空洞说教。哲学教材应是由古洎今认识成果的集中体现与“时代精神的精华”造就产物,它应提供有历史感和时代现实感,用哲学的语言表露出各时代发展的深层底蕴的内容。



人的问题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问题。哲学不关注人,哲学在现代社会中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没有鲜明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主题或主线(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问题)。”[6]我们今后的教材改革要改变这种离开或不大关注“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 把人的存在、发展、自由等问题放在一边,片面夸大了人的客体性而贬抑了人的主体性,片面夸大了人的受动性而贬抑了人的能动性倾向。



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发展是生命漾溢的一道洪流,传统编结成了一条神圣的链子,将前代的创获保存下来并传递给我们。2[3]哲学作为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离开“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哲学就会失去它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的至为重要的“历史感”。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内容应充实进哲学史的有关内容,加强和哲学史的“对话”,史论结合,使学生知晓思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哲学发展、演进的过程和各时代的主题,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脉络和它的历史地位。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认为:“当前的教材编写在总体思路上需要一个大的调整,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史和论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教材原理的关系。新教材应该突破原有的框架.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真实发展,反映其内在的真实逻辑。”[8]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科学上的每一重大发现都会推动哲学上的重大变革。哲学是以抽象的理论思维形式反映世界的,但其每一抽象命题的验证都需要科学的支持,离开科学的支持,哲学的很多命题就很难验证,更无法使人信服其正确性,也就不可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绝不仅是对一些哲学范畴的取舍和范畴顺序的安排,如果没有新颖的科学内容,仅仅在形式上做文章是无济于事的。[9]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构建更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必须对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等等现代自然科学成果作哲学概括。



学生的理论兴趣,是同学生的理论视野成正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加强与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的交流和对话。黑格尔说到:“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10] (P12)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至今,西方哲学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它们在超越传统式形而上学的同时,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成就,尽管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作为现代哲学思维方式,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它所体现的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务实、竞争等对我们也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 “文化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等等,构成一幅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图景,其意义与正面价值也值得我们汲取。介绍这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对接的多种方式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多种趋势。



外来文化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和本土文化相融合才能发挥作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样,我们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它对现代化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启迪作用的思想。如果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能够吸纳进这些东西,肯定会激发出学生的理论兴趣。



为了避免高中与大学在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有关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作出相应调整,可以将高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并到大学讲,大学的德育课内容下放到高中讲。免得大学阶段还要重新进行高中阶段的教育,既浪费了学生时间,又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1] (P120121)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体现当代价值,必须面对现实、关心现实,积极自觉地为现实社会发展提供前导性的理念,以引导现实社会的发展。如果教学内容无强烈的现实感,就很难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力,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也就没有了说服力。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务实的,他们希望透彻理解社会现实。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掌握,一方面要靠这一科学的理论魅力,另一方面则是靠对社会现实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回应时代精神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师生应共同关注理论新动态,探讨有争议的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新见解。这样,哲学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增强智慧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不可动摇的指导思想,其权威性毋庸置疑。然而,这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成不变、没有发展创新的教条。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G.Lukacs)曾经针对教条主义的弊端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12] (P48)马克思和恩格斯承认:“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3] (P681) “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14] (P102)列宁也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该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15] (P139)邓小平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刻地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16] (P213)不关心实际的哲学,终将为实际所离弃。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就是要使之保持开放性、批判性,在对历史和现实的开放和批判的交融中,实现对它们的超越。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只有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抓住时代的主题,回答时代提出的迫切问题,充分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才能做到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黑格尔F.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李德顺.关于哲学上的两个估计[J].新华文摘,2000(2)



6]李德芳,张云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探索—“第二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与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王律,黄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其体系创新学木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52.



9]黄楠森. 更完整严密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0]黑格尔F.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卢卡奇G..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5]列宁.列宁全集:2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文章发表在《学术论坛》







1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50.







[3] 2参见黑格尔F:哲学史讲演录[M.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