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

发布者:陈国庆     发布时间:2015-12-14    浏览数:0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



(讨论稿)





1.设计背景与理念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知识论、学科教学论、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等为基础,结合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实际,为依据,着眼于适应农村教育需求的教师应具备的部分教学能力而编写的。



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确保教学活动顺利有效进行而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集中体现与课堂教学,因此本标准的建构按照教师实践的基本过程,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进行框架构建,力求可操作、有实效



新思考网在 实施国培计划中,将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为抓手,把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检测和以提升变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培训活动,以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2.标准的实施方法



(1)  
标准先行,结合前测确定每位学员在三个能力指标的发展状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和个人研修计划,强调自主、合作学习



(2)   通过讲、摩、连测等过程,确保学员能按照能力提升的规律进行学习;



(3)   采用远程学习与校本研修有机结合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





3.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的框架(这还没有修改)






    
     
    
   

     

     

一级指标2:教学实施能力


     

个体关注与学习指导能力


     

     

   
 
  
  
   
   
   
   
   
   
   
  
  
  
   
  
 
  
 
  
   
   
    
     
    
   

     

     

一级指标1:教学设计能力


     

一、背景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制定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能力


     


     

     

   
 
  
   
   
    
     
    
   

     

     

一级指标3: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思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


     

     

   
 











































 
 
 
 
 
 


 
 
 


 
 
 
 
 
 


 
 
 
 
 


 
 
 
 
 


 
 
 
 
 


 
 
 
 
 
 


 
 
 
 
 


 
 
 
 
 


 
 
 
 
 


 
 
 
 


 
 
 
 
 


 
 
 
 


 
 
 
 
 


 
 
 
 
 


 
 
 
 
 
 


 
 
 
 
 



 

 

维度


 

 

能力要点的标准


 

 

结果指标


 

 


 

教学设计能力


 

 

(一)正确理解教材


 

 

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


 

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3.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


 

4.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


 

 


 

(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5.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6.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


 

 


 

(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7.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


 

8.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


 

9. 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


 

10.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


 

11.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


 

 


 


 


 


 

教学实施能力


 

 

(五)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2.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3.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14.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六)熟练运用板书


 

 

15.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


 

16.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17.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演示符合特定学科的教学要求(如语文学科,不能让影像对语言文字喧宾夺主;数学学科,不能代替演算过程)。必要时会使用交互式课件。


 

18.熟练进行实物教具的演示或操作、实验、动作示范。(主要是理科)


 

 


 

(八)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9.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0.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21.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22.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调焦(宽问题变窄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


 

 


 

23.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对困难者起支架作用,对优秀者起深化和拓展作用。


 

2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九)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25.运用重复、板书、提问、语音变化、手势表情、身姿体位等多种手段,对教学重点难点或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强化。


 

26.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特别注意结课时的强化。


 

 


 

27.运用口头语言(表扬或含蓄批评等)、表情、体态语(鼓掌、摇头、握手等)对学生的发言或行动作出评价,以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反应或保持学习量。


 

 


 

(十)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28.根据课堂上不可预知的学情,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时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或做出取舍。


 

29.大体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控制课堂内容的走向,不因偶发事件或枝蔓错误地偏离主航道。


 

 

(十一)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30.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


 

31.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3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教学


 

评价


 

能力


 

 

(十二)学业评价


 

 

33.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34.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十三)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35.能够用2+2评价方法,评课。


 

36.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