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区2015年中小学教师专业科目培训
  1. 作业标题:初中数学代数运算与代数模型截止时间:2015-12-31
  2. 作业要求:
         1.因式分解的课标要求和高中学习的需求是否有差别,为什么?
      2.就多项式运算阶段的技能训练而言,现行课本的量是否充足?若不充足,应适当增加哪些类型的练习?
      3.方程应用题的教学是否应当遵循题型教学,为什么?举例说明;
  3. 发布者:张君敏

初中数学代数运算与代数模型

提交者:蔡碧娴     提交时间:2015-12-29    浏览数:0     

1.因式分解的课标要求和高中学习的需求是否有差别,为什么?
有差别。初中时在有理数范围内分解,不要求用十字相乘法,而高中是在复数范围内分解。
根据初中课程标准,分解因式的方法限于两个最主要的方法,即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且直接应用公式不要超过两次。和以往教材相比显然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我认为这很有必要。当前,我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可是有些学生尤其农村学生仍然感到数学难学,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教材不应再提高要求。对比较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拿到兴趣小组中去完成,给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
高中教材提高了要求,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这是高中学习的需要,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中教材没有的应适当补充,而不应再拿到初中去加重学生负担,毕竟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
再是,初中阶段对因式分解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分解因式法、完全平方分解因式法),为以后的整式乘法和除法化简服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做适当的添加(十字相乘法)。若学生掌握不好就不再添加,因为十字相乘法虽然我们教师觉得简单好用,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多数教师在添加这一方法时学生掌握都不够理想。这说明这一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讲了多数学生不懂可不讲),我想这可能就是删除它的原因吧
2.就多项式运算阶段的技能训练而言,现行课本的量是否充足?若不充足,应适当增加哪些类型的练习? 
不足 多项式运算有技巧 但是建立在大量练习的情况下。 关于运算,建议多练

3.方程应用题的教学是否应当遵循题型教学,为什么?举例说明
 
在方程应用题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题型教学,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较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题型教学,,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有速成的效果。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题型教学的确有它的长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很高效的掌握方程应用题的列法。但是题型教学归根结底它是一种套路教学,是老师把现成的套路摆好,让学生把具体的题目去往现成的模式上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发展性明显不足。在进行方程应用题教学时,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一旦我们遇到的问题稍加变动,一些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会找不到套路可套,或者就会张冠李戴。            
    初中常见应用题题型有:行程问题、调配问题、工程问题、体积问题、利润率问题等。这些题型是在初学时我们按一定规律教授的,当学生学完所有的题型时,我们应该加强引导,使这些问题成为一个“找等量关系”的题型,这时学生也就打破了题型对他们的束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应用自如。引导学生打破题型束缚的时候可以先把类似的问题归为一类。例如:行程问题与工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归类。
      总之在初学时对学生进行分题型教学很重要,后期引导学生打破题型分类更重要!我认为应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许多教师以题型教学去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这样可使知识点集中,分类明显,结构清晰,学生非常易于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方程应用题刚开始接触,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较好的去解答,要让学生完全理解所有的应用题就需要教师按规律对学生教授。需要进一步找等量关系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当学生自己能熟练运用等量关系解应用题时,老师总结的题型对他们的束缚行也就消失了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