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区2015年中小学教师专业科目培训
  1. 作业标题:完成一份课时教学设计截止时间:2015-12-28
  2. 作业要求: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完成一份1学时(40或45min)的教学设计,要求:

    1.教学设计的格式要规范(包含:教材分析、设计思想/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设计反思等环节);

    2.教学设计要结合本次培训引进现代化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

    3.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不限,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中任选。

  3. 发布者:林曼斌

完成一份课时教学设计

推荐!

提交者:苏湘     提交时间:2015-12-26    浏览数:3     

《空气》 教学设计

空气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城南实验中学  苏湘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章节

第二单元 课题1(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选择了空气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承接了小学对空气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目标: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四、教学方法

 

讲演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

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

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在学生描述提出的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空气的存在

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 提供学生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一般能提出的简易方案可能有上图所示的几种。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实验探究2】空气的成分

主题设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物质。

 

 

 

 

 

 

 

 

 

 

 

 

 

 

 

【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

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换一个矿泉水瓶子,再想办法把瓶内的氧气消耗掉,看瓶子变瘪了多少;

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

教师引导:给出如下图所示装置,让一学生吸气,并观察现象。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索: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1,观察现象并思考:

1.(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d。并将广口瓶从bd处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2.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c处的止水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3.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4.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5.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科学分析: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明确:

①上述实验中,红磷燃烧时与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体。上述实验中的大量白烟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体,该固体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烟最终消失。

②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的原因。

③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④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质?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广口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广口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广口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不能支持燃烧。

做这个实验时如果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那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反思与评价: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质代替?

 

【小结】

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空气中有1/5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习题巩固】

1.空气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以及_________        。按各种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计算,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 

2.稀有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_________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________;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_________;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__ 

4、用红磷做“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时,若红磷的量不足,所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板书设计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空气的存在

2.空气的成分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约占1/5 

教学反思

本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课后认真总结与反思发现自己的语言、教学组织等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补缺,力求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

 

 

很好,教学设计新颖规范,重点突出,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附件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