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当“笔耕” 不辍

发布者:陈沸溶     所属单位: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时间:2016-03-03    浏览数:0

 

语文教师当“笔耕” 不辍

南充市高坪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沸溶

继读周一贯老师的《目耕铭》后,他的《笔耕铭》同样激起了我的思潮。摘录共享:

才不在高,有勤则灵;识不在玄,有诚就行。斯是斗室,唯我独耕。笔驰云霄上,脚踏大地行。一句三思得,乐从心底生。可以品韵味,抒性情。无是非之乱耳,少应酬之劳顿。胸臆得宣泄,精神获飞升。在下云:何苦之有!

周一贯老师深谙语教师专业成长之道:像蚂蚁一样劳作,如蝴蝶一般生活。“舌耕”、“目耕”、“笔耕”并举,互补互促,成全了他诗意幸福地栖居在语文教学的领域。摞起了两米多高的手稿,1200余篇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100多册正式出版的教学著述,如此丰盛成果让吾辈仰望赞叹,心生敬意。

不独周老师深谙其道,教育界卓有成就的教学名家亦如此这般个性化地经营着教育人生。

辽宁教学名家——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非常看重三件事,且不能释怀。一是喜读书;二是记日记;三是写文章。他认为,做一名好教师,就要有研究的意识与习惯,而要想开展研究,就需要有素材。教学随笔正好可积聚这样的素材,充满灵性的真知灼见,是教师课堂教学场景的生动再现。

于永正老师在《谈“下水文”》中道出了别具一格的作文教学法。能够花心思“下水作文”的老师一定是善于思考勤于耕作的老师,必定是研究型老师,所以著作成果丰硕。

朱自清先生在《写作杂谈》有篇文章一开头如是说:“我是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可见,朱自清先生教学生学国文亦将写作当成了重要的功课来做。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欧游杂记》的序言曾有过这样的申明:“本书绝无胜义”,“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有点像今天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写作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既是亲身体验学生作文的甘苦,更是对学生作文的指导,这是一种“示范性写作”,由此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为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不是偶然。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一语中的,道出了“笔耕”的重要意义。没有记录,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也就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无论是教学名家、教育大家还是周边小有成就的教师,无一例外都以写作来提炼经验,提升自己,进而形成鲜明的教育思想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作为教师特别是与“语文”打交道的老师,很多人将“写作”荒漠化了,本应属于自己能兴致勃勃创造教育价值的好事变成了“望写生畏”的大难事。大多数语文教师惧怕写作,苦于写作。参加工作写的文章可能至多也就是为评职晋级而不得不应对之作。更有甚者,总以为“天下文章一大家,你抄我来他”,将别人的文字复制粘贴成自己的“作品”,煞费苦心的抄袭为哪般,殊不知别人思维的灵光复制到你名下就成了死寂的垃圾。也有人临到急用“请人捉刀”。凡此种种,不论教师的人格品质单说疏于写作,懒于写作,惧怕写作,对学生习作的指导力也应是非常值得商榷的问题。“袖手旁观”式地让学生“作文”,学生“作文”能力由何提升。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乐于写作,他定会明白思考对于写作的重要,定会知道阅读之于写作的重要,定会懂得写作就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坚持写作就是表达自我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定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乐写会写的老师不会千头万绪地给学生讲作文如何写,不会面对作文束手无策,不会报怨学生不好教,不会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放任自流……

然而,现实的语文学习中,少有学生把作文当成自觉的有乐趣的事来对待。提到作文面露难色,作文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作。少数民族“会走路就会舞蹈,会说话就会唱歌”的自觉性其实也是值得语文教师效仿的:“会说话就能作文 ”。语文老师会反唇相讥,既然会说话,就能作文,那就不需要学习了,其实这正是学生学不学语文的关键所在。学生会说话,教师得引导学生说心里话,说真实的话,把话说明白,说流畅,说动听,说得有艺术,说得回味无穷,说得触动人心。

现实中学生的作文情况是这样的:例如小学写妈妈,最开始有点口水化地素描自己的妈妈,慢慢地自己的妈妈变成了“大家”的妈妈,到了初中还写妈妈,这时“口号式” “文人腔”式的“大家”的妈妈便出现了,这不是夸大其辞,这是身边的事实。写出“大家”的妈妈的孩子还是特别爱阅读的学生。难道这是学生的问题吗?学了六年的语文乃至九年的语文,却不能具体细致真实地描写一个人,这是学生的悲哀,还是教师的悲哀抑或语文的悲哀,我觉得有着无穷的悲哀着的悲哀。

太多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不喜欢学语文、作文不好教,却从未把眼光收敛到自己身上,问一问自己为语文教学做了什么?体察教育生活粗枝大叶,懒于以笔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灵光,心田荒芜,反应迟钝以致长满老茧,语文学习的生机从何而来?一个不会写作、不善写作的老师,是从来体会不到写作的甘甜苦乐的,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也就眼高手低苍白空洞乏力。语文教学研究这么多年,为什么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问题,先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本人也认为写作是大难题,面对难题,愿意并着力去攻克者少,谁都想轻松一点。本来常规工作(写教案、写学案、改作业、上课、辅导、命题、阅卷)够繁杂的了,不时还要应对上级检查;很多语文老师是班主任,因此有更多的常规事务和非常规事务要处理,自然包括那永远也做不完的学生思想工作……再干点油盐柴米、养老育小之类的家务事,确实也没有多余时间写文章。退而求其次,教师不写,那就多读一读关于作文教学的书籍也是有效的,可是又有多少人学习研读呢?到头来就像不会游泳的人当教练,将孩子抛进水池,在岸上声嘶力竭地吆喝无关痛痒的方法,任由孩子瞎扑腾,猛呛水,以致于孩子“望水生畏”。

不反思教学,不记录经验,脱离了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之道,不仅导致自己教学的低效,还直接败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胃口。

当然,教师写作不只是为了指导学生作文,笔者在此列举最贴近语文教学的效益来说,仅想表达写作对师生来说都是一箭双雕、互惠互利的好事。写作之于语文教师当如吃饭睡觉同等重要,有智慧的语文教师会自觉地踏上写作之路。教师教育写作的第一重意义是教师把自己对教育实践的体会与思考,把自己的教育经验,或者教训,或者困惑拿出来与同仁分享;第二重意义是通过写作不断促进教师自己对教育做出思考,使自己不被各种时髦的思想理论所左右,从而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对教育意义的独特理解;第三重意义是教师把写作作为不断提升自己教育素养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路径。通过写作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就像一位教育名家所言:一个教师在教育的路上究竟能走多远,取决于他对教育的思考有多深,他对写作的坚持有多久。

有个现象很令人疑惑:为什么观摩了那么多名师的课,自己的课堂还数十年如一日?名师课堂上的一些技能技巧尚能一知半解地学,可名师课堂之后的阅读思考、写作研究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坚持。

“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汝欲提升教学能力,功夫在课堂之外啊。如何养护教师良好“笔耕”习惯,至今仍然还是语文课改需要探索的“命题”。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