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行为态度的观点和做法

发布者:杨志     所属单位:南充十一中     发布时间:2016-03-07    浏览数:0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爱、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现方式主要有:

1.语言方式

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动作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同样的道理,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和善意,使学生有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这里要特别强调微笑的价值。微笑是最能表情达意的面部表情动作。微笑能表达友好态度,微笑能使学生的心里感到轻松。借助微笑可以表达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发自内心的微笑意味着:“对你们的回答我很感兴趣”,“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及“我相信你们也会喜欢我”。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微笑,那么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个教师对他们并无好感,或者认为这个教师冷漠无情,不好接近。如此,师生心灵交流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3.眼神方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俗语说:“眼睛会说话”,就是指不用有声语言时,眼神也能传递情感和态度。课堂教学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关注班上的每个学生,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对流,使连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请同学起来回答时,教师更应全神贯注地、亲切地注视着他(她)。有些教师讲课时,眼睛往往只看着他的几个最得意的学生而忽视其他学生,使这些学生感到受到了冷落;还有一些教师往往只习惯看着前排的学生,不注意看后排或角落的学生,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己不受重视的感觉。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九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7)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化下,学生的思想、行为、看待事物的态度等都或多或少受到其影响。下面将从教师对待学生的语言、行为方式、情感等方面探讨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所带来的影响。

一、教育不能没有爱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它具有高度的责任性、高尚的无私性。师爱又是对学生的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悔乎?”到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梭“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师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材,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

师爱犹如春雨,无论滋润怎样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乐意听从和接受老师讲的道理,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淡,甚至随意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感,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一旦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抱敌对情绪,就意味着教育活动的失败。

二、用良好的情绪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中我体验到一定要以细致耐心的态度来辅导学生。有一次,我辅导一位学生,发现他连最基本的都不会做,也不做,太不应该了,有些不高兴,带着几分不满辅导他。发泄学生情绪也变得不好,没有信心去探究。“亲其师,信其道”,我意识到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学生需要教育,既包括学知,更重要的是学做人,就开始温和地对他讲话,慢慢跟他讲道理,结果居然在我的引导下他自己很高兴得去探究并做成功了。通过这件事我知道,教师的怒气会使学生变得胆怯,对自己没有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惧怕学习的心理。

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心理家加利、斯梅尔说,人的情绪象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如焦虑、压抑、烦躁、失落、言行过激、怨恨、愤怒等)去影响学生,而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如乐观自信、情绪饱满、愉悦、温和等)来感化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才能更有益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

三、及时恰当的表扬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人人都喜欢听好话,对大人如此,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让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我总结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表扬时的用语

教师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但不能滥用表扬之词,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大肆表扬,使表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真正的表扬应该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强化物,第一,教师尽量表达得更具体点,学生就容易接受明确地表扬与肯定。第二,在学生的确做到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或的确有进步时,给与及时地表扬鼓励。

2、 表扬要体现个体差异

某位教育家曾言: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能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为了使我们的表扬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我们要细致观察和了解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不同的闪光点,再给予不同的表扬。

(1)对学习能力强德学生的表扬

有的学生能力强,任务完成得快、好,教师容易产生一种偏爱,这种偏爱会不知不觉地使之滋长一种优越感和满足感,从小生活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这些“优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远不及一般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不要刻意去夸大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还要设置有更高级的任务,对其有更高的要求。

(2)对学习状况差的学生的表扬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教师应格外关注的人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当出现一丝一毫进步都应及时表扬,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平常的课堂中,这些学生的行为常有令诸位家长、老师、同学不满意的时候,他们经常所面对的总是无休无止的埋怨、责备。表扬对他们来说是冬天里的那一缕阳光,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会带给你一个明媚的春天。

四、 有爱心的批评必不可少

如果说:表扬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批评同样能帮学生指出缺点和不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一提到批评,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件难堪的事,谁也不愿意自己受批评,被人批评总不是件开心和光彩的事情吧!作为老师,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批评用得不恰当,不仅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1、批评要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我们的批评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可以冷处理,可以对事不对人,可以站在学生身边小声地和他讲话,可以单独和学生谈话……

2、批评不能一味指责

俗话说:“行船人爱舟跑得快。”教师当然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都能成材。但人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不要不着边际,应该给学生和自己都留个台阶下。

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坚持以说理贯穿整个过程,从学生的成长着眼,通过说理向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等。批评与讲道理相结合,平等谈话,引导学生反省自己。

既然教师的言行、态度等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教师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以自己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感化学生。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态度行为,从平时的细节做起,做一个对学生成长有帮助的教师。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