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行为习惯

发布者:冯东海     所属单位:高坪五小     发布时间:2016-03-16    浏览数:0

 

摘要:“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古语以有定论,美术教学不光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还应该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词:教学手段  横向联系 行为习惯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它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而在目前,却出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矛盾现象:许多教师对他们面临的任务感到迷惘,一方面,各种舆论积极宣传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前沿阵地的艺术教育似乎占有重要地位,而另一方面,美术的作用常常被忽视,地位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许多家长宁愿大把花钱让孩子到课外去接受美术方面的培训,却对课堂中同样优秀的教师的教授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三催四请也不愿为孩子置办起必要而应有的学习用具。孩子们对美术学习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却因上几辈人的影响认为美术只是一种脱离学习活动的消遣。

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在美术课中的良好习惯,就要从根本抓起,虽然,我们无力于去影响社会,影响家长,但我们可以从娃娃抓起,从低年级的娃娃抓起,让他们逐步去影响家长的观念,影响社会的观念,从而治标又治本,真正提高美术教育的地位。为了通过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一、变“训练”为合作,以情换心,促进行为习惯良性发展。

变”训练”为”合作”应是上上之策。合作的关系,是以平等和互敬来界说,构成一种均衡的限制而非静态的制度。由儿童自己发展的社会生活所生起的纪律比之任何强迫的道德制度所生的更能接近成人的道德之标志的内在调和,在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和孩子们建立的始终是一种平等互敬的关系,我们互相帮助,常常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作品,在教室中洒下一片师爱的阳光,孩子们都喜欢我、亲近我。实践结果表明,以情换心,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的确能让学生远离问题行为,使美术学习活动轻松而不浮夸,既有充分的自由又不过度,我相信,只要每一位美术教师都本着变“训练”为“合作”的原则,这些低年级小朋友在若干年以后,同样会消除问题行为的困扰,美术教育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二、变“非专业”为“专业”,言传身教以规范的方式方法影响学生。

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美术专业教师颇少,特别是低年级,总以为低年级好上,随便涂涂画画就能蒙混过关,其实不然,殊不知,一些在课堂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低年级养成,逐渐泛滥到高年级。

美术,这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也许某些非专业的美术教师他在某一方面,比如:绘画,写美术字可能比专业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他从未受过怎样教“美术”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因而他们就不懂得怎样教孩子涂色,不懂得提醒孩子们作业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当然,这决不能迁罪到那些非专业教师身上,因为他们确实什么也不知道,无从着手。因此,我认为变“非专业”为“专业”用言传身教去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这实在是防止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出击,寻求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家长的不理解、不支持,往往使我们的美术教育活动阻碍重重,上课不带绘画工具的孩子比比皆是,和孩子们谈心,往往总是听到他们的抱怨:“我妈妈不让带”“我爸爸说,语文、数学还没学好,画什么画!”“画得象什么呀,还画呢,好好读书就行了”……诸如此类的话,听了真叫人伤心,这当然跟一些家长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但为了帮助孩子改变这些上课不带工具的不良习惯,使他们从小端正起学习美术的态度,我觉得还是主动出击,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为上策。

总之,上述的一些研究所得的经验和几点思考,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看来事小,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可能关系着社会未来的发展与进程,我相信,只要教师——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这一问题,它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