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

发布者:张友军     所属单位:南充十一中     发布时间:2016-03-21    浏览数:0

沟通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学问。作为老师,每天面对着个性鲜明的学生,掌握沟通的艺术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要从沟通开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常常会面对这样的困惑:教师在满腔热情地向学传递知识,真诚地提出各种行为规范要求,而学生却对老师的金玉良言,毫无兴趣,依旧我行我素。老师们内心常常会感到很不平衡,常常会对学生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老师都是为你们好”“你们要听话”“你怎么可以这样来对待学习呢”等等,而学生面对老师传递的信息却常常是:“这个老师真凶”“这个老师好罗嗦”“真没意思”“讨厌”“最好不想再见到你”等等,这样的冲突时常会在校园中发生。因此,在师生关系的链条中,并不完全像我们想像中那样—师生之间绝对的相互尊敬、热情,互相得到各自需要的满意回报。相反,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的沟通不畅,长时间的互相埋怨,互不信任,继而让教师、学生都充满了一种失败感,然后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学习)失去信心。

  造成师生沟通不畅的原因很多,既有学生性格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正确使用批评方式的缘故。其实老师最忌讳的批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羞辱性批评。那些挖苦、讽刺、打击的语言批评,使身心正在发育之中的孩子们倍感难堪、窘迫和屈辱。如:“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弄不懂!”“你真笨!”“你要是……”这种典型的羞辱性批评,很容易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刺伤他们稚嫩的心灵,也构成了与学生心灵沟通的障碍。其二是威胁式批评。这种批评就是用恐吓性的语言批评学生,使他们感到意外、害怕,甚至恐惧。一些老师为了使批评立即产生效果,往往用“否则”、“要不然”、“如果……就”之类的最后通牒式语言。其结果是:不仅引起了师生情绪的对立,学生听不进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往往不易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就丧失了教师的威信。根本达不到那种“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其三是埋怨式批评。这种批评是用教训、指责或怪罪的语言批评,使学生感到一无是处,因而失去了信心。有的老师喜欢用“总是”、“从来”、“早料到”之类的语句,好像老师早有先见之明。因为这几种批评方式,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老师的关心,所以学生不会真心接受批评,更不会改正。批评不仅失去了积极意义,而且还会产生其负面效应,师生间的沟通纽带被这种不良方式掐断。作为教师要做到与学生进行沟通,就要用好批评之方法,对“批评”要有一种科学的认识。

  我们发现,学生往往是先喜欢老师,再喜欢老师提供的教育。他们很喜欢对老师的作出整体判断,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接受还是不接受,这种现象也符合人际交往的关系规则: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沟通技巧。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于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强的愉悦感、接纳感,继而会从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接受老师的要求和老师所施加的教育影响。

  所以师生之间的沟通要从心开始,从细微之处入手,同时要善于讲究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以外,老师与学生都是自然人,大家都有喜怒哀乐,也有悲欢离合,因此,你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当学生跟你开个小小玩笑时,你不要认为这是对你至高无尚的尊严的挑战。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在生活中和老师相处时,总是自然、大方地和老师说话,而且语言幽默、风趣、得体,你一定会觉得这学生还可以,不说让人挺喜欢,但至少不会让人觉得讨厌。那么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比如,我们在校园内外经常遇到学生对你说“老师好”,此时,你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句开心的话,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有一种挺亲切的感觉。当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好”时,我会回答一句“你也好”、或“你也不错”,引得学生一片欢笑;当你看到学生在吃学校禁止的零食时,你对他说,“好吃,看得见”,学生一般会红着脸,对着你和同学开心一笑,然后走开了,他一定会觉得这样的老师挺好玩的,至少不会产生敌对情绪。学生听了老师这样的话语,一定能理解老师的善意与真情,一定感觉心里暖乎乎的,有种同风雨共患难的感觉,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会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爱。

  教师偶尔要学会使用“美丽的谎言”。记得我在担任班主任时,一名学生因为尿床,那一天来的很迟,家长告诉我真实原因,我在班级里没有如实地告诉同学们,在说明该同学迟到的原因是说妈妈送他上学时车坏了,并且免除处罚——打扫教室。那位同学那天课听得特别认真。老师用“美丽的谎言”为学生遮一下丑,学生可能会从心底里感激你老师一辈子。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会与学生沟通。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