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发布者:鲜其荣     发布时间:2016-03-21     浏览数:0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那么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所以,教师在面临着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己以往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从而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注重氛围的民主和谐

    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在宽松、自由、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情绪和热情才会高涨,才可能积极参与,产生探索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摒弃“唯师独尊”、“教师权威”的观念,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创设和谐的民主教学氛围。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还要把自己与学生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参与者、合作者。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去背去抄标准答案。这样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这种只重视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的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的展示知识产生、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富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使学生在各种背景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从而把发现过程中的知识“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投入到知识再发现的过程中去,即问题提出的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等。这样,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有磁的知识。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新的意义。

    三、注重探究方法的渗透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励起求知欲,那么学习也就只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就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当然,在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中,教师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探究的方法的渗透。比如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方法,人们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数学方法有: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模型方法、化归方法、推理方法、集合方法、统计方法等。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知识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一旦学生们科学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大大增强,就可运用思维方法这个武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的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等。评价就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重视质的评价,发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评价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还是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注重个性化学习的培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全面的发展”,但并不表示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还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些是以往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现行课堂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在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这样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的得到学生的认可。

    六、注重课后的反思与总结

    新课程要求“教师经常对自身的专业现状、教学惯例保持一种批判,反省的状态,不断澄清、质疑自身教学惯例背后的预设、信念、思维方式,开启新的视野,重建新的自我”。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有效的途径。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 =经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的水平上。作为一个从事实践活动的一线教师来说,课堂教学就是我们反思的阵地,当一堂课结束后,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将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写成反思性文章,就能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活”的教学理念,从而获得规律性认识,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不停地反思,并随时记下反思的结果。反思包括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札记、教学设计、设想、教学实录、实验方案、阶段小结等等,这些可以使我们成长为“反思型成长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时时反思,事事反思,才能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不断成长,不断成熟。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