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有效整合

发布者:贾春立     发布时间:2016-05-16     浏览数:0

科学课是研究自然和社会中一些普遍规律的学科,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体的科学,学生的科学课学习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科学的。从这个意义看,科学是无法灌输的、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的。

计算机技术在科学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创造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计算机不是简单的表述科学知识,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学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而且表述的方式很灵活,可以以文字、图形、动画、图表等多种方式多窗口呈现,这些特别适合于表达科学。计算机能提供可交互的实验环境,于是学生可以利用它做科学、学科学。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科学的科学实验环境,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更具有弹性,能灵活自如地进行“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因此,小学科学教育需要计算机辅助。

一、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儿童多顽皮好动,喜欢观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我在教学《学做科学》时,课文要求研究钟摆,我就利用课件展示吊灯的摆动、钟摆的摆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有兴趣研究摆动的秘密。再如我在教学《月食和日食》时,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观看录像,看后提问:地球和月球是怎样运动的?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哪一个天体和太阳差不多?这样,学生刚看完录像,印象深刻,为后面的课程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的CAI课件,边讲解边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然后请同学们看录像,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探索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一整节课,学生都很专心致志,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不易忘掉。

二、利用课件演示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可采用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在《水的变化》一课,学生做完实验后,了解了水的三态变化后,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每一台电脑上都会出现“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那么就请你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答案。学生很好奇地移动一下鼠标,发现画面一下变了,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刮着,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来,河里的水渐渐地结成了冰。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尤其是住在东北的同学,很自然想起自己的家乡,心中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拉近了和课程的距离,同时也渗透了德育的内容。这时,屏幕中心出现一个大大的“水”字,这个“水”字慢慢地变成了“冰”字;在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画面又一变,寒冷的冬季过后,春天来临,气温逐步上升,天气开始变暖,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变成了哗哗流淌着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然后画面又一转,到了炎热的夏季,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滩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变成的水气飘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三个字;水蒸气继续上升,越到高空,温度越低,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水蒸气”三个字,一闪一闪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气的演变过程,同时也为后面的《云、雾和雨》一课做了很好的铺垫。于是老师提问,它到底是什么?学生开始讨论。说出种种可能,也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激烈地讨论过后,很快地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利用多媒体演示,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兴趣很高。

三、计算机模拟科学课探究实验,展示虚拟实验室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探究实验教学整合,能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学《蜡》一课时,先按照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探究,学生自己来做实验,但看到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致使学生对蜡烛燃烧时的相信不太理解,此时改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使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了实验过程。在教学《人体的运动》时,一部分让学生自身运动起来,让其他同学观察,另一部分利用FLASH制作动画课件来演示人体在运动时,每个骨骼之间是怎样运动的,学生想了解哪个部位骨骼的运动都可以用鼠标停下来,单击某个部位来观看它的运动。这样及时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此课的知识,很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网络技术环境支持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我认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停留在老师做课件,学生动鼠标的模式,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怎样找资料。

我在讲《地震与火山》一课时,事先找了很多关于地震、火山这方面的网址,讲课时,先问学生:你们听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吗?大部分学生都说听过,再追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世界上到处都有我们的老师,书是我们的老师、报纸是我们的老师、电视是我们的老师、网络也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可以以任何的方式去获取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利用网络来学习。一会儿你找到资料,你来给大家上《地震与火山》这一课。学生精神百倍,都想过一把老师瘾。我把事先准备的关于地震、火山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全部打出来去读,比较枯燥)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有点乱,但我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一会儿,同学们就逐渐进入正轨了。我仔细看看,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盯着电脑,手控制着鼠标,不停的在网页上搜索。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地震”的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火山”的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地震的原因”;有的学生找到了“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了……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尽管时间拿捏的不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找的资料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次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地震与火山》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和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这一课使学生懂得信息技术是其中的一种。

总之,在科学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但深化了科学教学,加大了科学课的信息容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当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分地依赖和使用信息技术,要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适时地使用计算机模拟科学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更清晰、深刻地去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还是有必要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