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发布者:贾春立     发布时间:2016-05-16     浏览数:0

 

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关键字:学习兴趣 快乐学校  互动教学 小专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我深刻认识到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意义,我就自己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到实现快乐学习。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今,电脑进入了大多数家庭,它使用的广度和深度是任何学科不能相比的。在未来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最有效工具。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这样通过学校学、家庭用来提高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要求,从而能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教学《word 2003应用》时,我首先在投影上展示一张学生课程表,要求学生按照表上的格式做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设置表格标题、插入表格、修改表格结构、拆分和合并单元格、对表格进行修饰、输入内容等。虽然这些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和学生联系紧密,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部分同学还在课后把自己作品打印出来,给其它同学分享。

二、利用分组互动教学  实现共同提高

在同一个班级,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水平都不尽相同,家中有电脑的学生都比较熟悉电脑操作,由其是当地农村的学生,连电脑都未碰过。如果用传统的说教教学满堂灌输,会使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调不起积极性,听得烦,另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却不知所云;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对此情况我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包括学习状况、知识水平、个性特长及家庭环境),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第一步,学生分组。按照掌握电脑知识和能力优--差各层水平,结合性格相近的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保证每组都有名信息技术成绩好的学生当小组长,以协助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

第二步,教师提问。问题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和本节课有关的知识,以疑问或悬念的形式作为课堂引入。

第三步,学生自学。让学生上机实际操作、观察、分析,同时布置双基练习题或实验练习题,题目一定要与本课有关,题型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难。

第四步,分组讨论。各小组长指导组内的同学学习,形成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

最后,教师讲评、总结。倾听各小组的讨论的最后结果;教师介绍总结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结合点;实际操作的示范及指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以小组的学习目标达成为标准,作对小组小组评价和奖励。

例如在《多媒体应用》教学中。我在投影上展示一张精美的电子贺卡。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制作一张电子贺卡给指定的各科任老师。具体要求贺卡的主题应表现出该学科特点,软件不限。在课堂上我先简单介绍了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贺卡的常用软件。学生们个个都表现出浓厚兴趣,马上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分工协作:有些负责设计主题;有些负责设计贺词;有些负责查找音乐等素材。课堂气氛很快调动起来。大约过了二十分钟以后,各小组的贺卡都有了雏形,仅剩各素材元素的搭配、合成。在完善作品的最后阶段中各小组也加强了组间交流。在学生交流学习时。我也作出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按时完成任务。

三、引入“小专家”制   实现学习积极性

每次在上课前,一些对电脑操作感兴趣的学生总是早早来到机房,我就利用这段时间先培训这些“积极”的学生课上要讲解的部分内容,或者利用课后的时间给这些学生“开小灶”。在学生自己练习时,我任命这些学生为“临时小专家”,可以离开座位手把手地指导本组同学学习。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兴趣盎然、操作认真,“临时小专家”的具体指导还使得同学间相处更融洽,课后还可以不断讨论、交流。“临时小专家”的引入,使得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为了引入激励机制,我会隔34周重新确定各组的“小专家”,并且一个组不是1个“小专家”,可能有2个或3个。只要在不定期组织的基本操作比赛中表现突出或平时课堂发言积极的就可当上“小专家”。每个人都在争取、盼望这个机会的到来。在“小专家”辅导本组同学的过程中,汇总了大家操作中的技巧与疑问,此时他们不仅是老师的小助手,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安排座位进注意搭配,在每节新课前,注意让相对落后的同学来发言。而且在“小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注意巡视这些同学“面”的情况,达到点、线、面结合,以点带线提高全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利用上机实践操作   实现人机共享

如何来设计上机实践的任务呢?我个人认为任务不宜定的太死,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模块设计科学的任务。例如:字处理软件WORD模块的上机实践可设计如下的任务:每位学生利用WORD制作一期班刊,要求:①一个富有创意的主题。②班刊应含有艺术字、图像、图形、各种风格的文字以及表格。③作品完成后,学生互相评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我们提供上网、数码相机等技术与设备。同时教师在上机实践中要科学引导,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辅导。任务设计得好,直接激发学生的上机实践热情与创作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开发与培养。另外,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电脑作品,并适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测,公开赞扬每位学生作品的优点与创新之处,个别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通过这样的上机实践,必然使学生信息素养不断进步,从而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必须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总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不断利用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可取的方法运用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易于学生接受,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