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实践成果 作业周期 : 2020-02-24 2020-03-2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将研修所学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生成实践性成果(案例、实录、论文等),并对成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请按照要求提交,内容包含教学实践成果及反思两个部分。

发布者:管理员王老师

实践成果

提交者:学员赵岚    所属单位:长沙县江背镇砖田小学    提交时间: 2020-03-18 11:16:12    浏览数( 0 ) 【举报】

教学实践成果:   论文

让生命之花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绽放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数学生心目中,道德与法治课不是主课,而且其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厌学的现象。怎样才能扭转这一消极的心理定式和这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上下功夫,实施“快乐学习”,使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向发自内心的“我要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一门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变“宽泛空洞”为“生活实践”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道德与法治课与社会生活、时代节奏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如果道德与法治课只是一味地说教,脱离现实社会,就会非常的枯燥、乏味。尽管有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道德与法治课,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很感兴趣。比如:新农村建设、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毒品问题等,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他们想学的、爱学的内容搬进课堂,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如在学习《生命多么可贵》这一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2018年11月河南一名9岁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服农药自杀的事件,让学生明白其自杀动机,然后让学生讨论如何珍爱生命,最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生命的美好。也可引出“自我调节情绪”的内容:“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压力大会怎么做?”有的说:“我会找教师、妈妈倾诉。”有的说:“我会用一些活动来缓解压力。”最后得出结论:生命是美好的,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情。又如在学习《买东西看什么》这一课时,我把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现状作详细的介绍,并用多媒体展示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如:三鹿奶粉、地沟油等,然后让学生说说平常购物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不购买和使用三无产品,如果所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及时找商家联系退换货,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些事例,贴近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教育教学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教材中讲到如何正确对待上网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让学生去调查社会上或身边经常上网的人,调查他们上网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上网,上网的后果,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调查采访的资料,写一篇《我们如何正确上网》的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实际调查采访,使他们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更清醒地认识了上网的利与弊,从而也明确自己今后该如何去上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自己所用。这样处理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坚持,我成功”时,我组织了一次800米长跑比赛,让学生自由发表感受,同学们分享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学习六年级上册“让田野告诉你”这一课时,我联系到学校附近的水稻种植户,带领学生去田野参观,学生在田间实地观察了生长中的粮食作物,听了种植户的讲解,心中的疑惑一一得到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劳动者的付出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生活,书中枯燥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图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参与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也逐步地增强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

三、变“枯燥无味”为“活泼生动”

情景式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它是学生获得深刻感知的最佳方式,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并采用各种新教法和新学法,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切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活动、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使课堂教学由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开放的教学风格。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我们共同进步”这一课时,我将往届的两位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事例做成课件播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想想怎样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最后得出结论:同学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营造一种团结合作的氛围。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德育理论课,单凭教师的说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便会觉得无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恰当采用角色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变“冷漠裁判”为“热情肯定”

应试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很难变为现实。而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萌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实现积极主动的学习。如在学习“我也能创造”时,我引入了同学们熟悉的爱迪生的事例,然后提问:在你眼中,创造是什么,有同学说:发明新东西,为人类造福,也有同学说:找到一种学习方法,探索没走过的路等。我及时评价:你们的回答非常棒,我相信你们今后也能有所创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又渗透人文品质的塑造。所以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不断受到表扬与肯定时,可以使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功。这样,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发言,课堂就能真正地“活”起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总之,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再也不能冷漠地对待学生的主体感受,而要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肯定、欣赏和赞美。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只有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好学、善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真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管理者,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总之,“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瑞伯雷斯语)我们只有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主动性、个性、创造性,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生命之花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绽放。


反思:

本次师德师风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我所任教的科目主要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我们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优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这次师德师风培训的内容也有不谋而合的默契。通过本次学习,我对思政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篇论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学习之后的心境,作为思政课老师,我们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广泛的概念变成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热情地引导学生思考,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考、蜕变,将教材上的内容内化,进而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老师评语

实践成果

最新实践成果

推荐实践成果

热门实践成果

热评实践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