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者:刘甲明    所属单位:凤凰镇中心学校    发布时间:2020-04-13    浏览数( -) 【举报】


   在本次的研修学习中,聆听了章献明、张旭东等几位老师带来的精彩讲座,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介入无疑增添了改革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下面谈点我个人体会:

    一、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

    例如:我在上美术欣赏课时运用信息技术的超链接播放视频资料展示作品,使导入部分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编辑不同颜色的文字,利用各种效果转化图片与文字,安排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使本来没有衔接的内容,连贯自如起来。学生从中感受到无比的愉悦和欢畅。在讲授过程中为保持学生的兴趣,同样运用图片、文字、音乐适当的交叉运用使之交替施加审美影响。我在讲到感悟式鉴赏时播放的图片是《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在鉴赏时耳边听到的是流水的音乐声和青蛙的叫声。使生很自然的领略到这幅画的高妙之处在于用图像来表现声音,让人仿佛听到蛙声。在讲到社会学鉴赏和比较式鉴赏时,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上网下载更多作品的相关资料背景(如伦勃朗的自画像、郑板桥的兰竹图、傅抱石的观瀑图等)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播放,在熟悉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后再去探究、追问和比较,能更好的完成鉴赏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光是用眼看,还要用脑“看”……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审美的巨大热情。而这种审美热情,正是视觉艺术教育的初衷,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使我们能比较容易地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状态,促使学生怀着愉悦、兴奋的心情积极的学习。     

      二、运用信息技术组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我在上《中国画的形式美》一课时,通过PPT展示不同种类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更充分的感受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在讲到中国画的形制之美时,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分析,把预先准备的有关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发到每组,又采用录相介绍、动画模拟、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电教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观看、比较。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

的象征意义,通过对物象的人格化,寄托自己的精神情感,表达更深层次的自我。在介绍动物的人格化和景物的人格化时,学生们组合成小组讨论并发言,通过多媒体的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在欣赏时都能按照描述内容和背景分析寄托人的某种情感→解释内涵→浅谈感受的顺序一一鉴赏。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组合的运用,使学生在浓烈的鉴赏氛围中步入与作品内涵共呼吸。

     三、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我在上《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时,通过欣赏不同款式的服装,并通过提问使学生理解由于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并很自然的把讲课的内容引导审美变化中的文人画。中国画方面主要是对比绘画表现方式的历史变化,从这样一个特殊的角度来理解审美趣味和“自我”的不同表现方式,怎样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形式。在欣赏中通过信息技术中鼠标的指针,指点画中细节,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代的文人画的区别,讲解作品的内容和背景,配以文字和合适的音乐,使学生自觉地进入画面的某种情景,产生审美情趣。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联想,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当学生进入联想的境界后,配合适当的音乐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原本模糊的、朦胧的审美享受就会变的清晰。学生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更深领悟,从而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在本课中安排学生活动动手画一画,先用多媒体播放模拟播放大师的作画场面,再结合教师的重点演示,体会其中的笔墨情趣。然后让学生“动”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徐渭、金农、吴昌硕等大师作品深遂而复杂的内蕴及强烈的个人特征,培养学生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逐步提高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真正成为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