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无形 大化无痕 道不远人

发布者:张卿     所属单位: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16-03-19    浏览数:0

      假期网购并阅读了《于永正与五重教学》一书。该书是《教育家成长丛书》的其中一部,本书共分六部分:于永正老师一路走一路盘点、于永正老师的教育观、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育观、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学者学生徒弟眼中的于永正、于永正主要著作。

     书中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实例诠释着于老师从教五十年来沉淀的教育思想。语言朴素却充满智慧,笔墨平实却蕴含哲理,读起来酣畅淋漓。读此书,如观一部老式黑白电影,这部电影没有特技的烘托,没有色彩的渲染,一个个实例让我们看到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教育画面,让我们看到一位教育行者前进的足迹。

      于永正老师是我国小学教育界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他的“五重教学法”,抓住了语文教法的关键,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三本五重教学法”即: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迁移,重积累,重习惯。  

      研究名师于永正成长历程和个性教学思想给我的深深思考,感触良深的是他提到对学生有情,对语文教学有情。于老师提出,赏识教育下,也不能空泛地乱给学生戴高帽子。评价学生要具体要简洁。比如表扬一个学生读课文读得好时不能简单的评价为“很好!”“不错!”换成“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的声音很动听”这样带给学生的是更多的自信感和成就感。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更不能直言不讳,否则会严重打击到他们的自尊心,有时老师善意地一句反话一句安慰反而会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一步步走下来慢慢的我学会了课堂评价。

     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三情之间的融合。课前,于老师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的确是这样,我们每每听于老师范读总是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会融入其中,流连忘我。他的教学风格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于老师提出要举一反三,要重视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学过的语言,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益于课外,得法于课内。用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读报纸、杂志。他特别重视课外阅读,他想方设法地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他们看课外书,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记。这学期我就在班内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注重学生对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在班内做批注训练,鼓励孩子做摘抄笔记,希望我学于老师,继承、创新、发展,造福学生。

     宁静的夜晚,伴着柔和的灯光,我一次次捧起《于永正五重教学法》细细品读,每次读于老师的文章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掩卷沉思,对于老师的敬仰无以言表。在惊叹大师对语文教学认识深刻、高瞻远瞩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佩服。佩服他既能跳出语文纵览全局,又能走进语文融入其中。我想这些都得益于他丰厚的积淀!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确,这句话总结的很经典。学生就是我们手中待雕刻的模型,老师想要把它塑造成什么样,就得运用正确的方法,得用十二分的职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完成这些艺术品。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其中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这条路还很长,我也会默默地在这条充满希望和爱心的道路上不断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