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初中化学作业截止时间:2016-06-01
  2. 作业要求: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在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生活实践及化学实验紧密结合,请举例说明您在日常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做到将这三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3. 发布者:专家

初中化学作业

提交者:冯石     所属单位:沈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提交时间:2016-05-12    浏览数:7     

 

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可列举与生活有关的实例,提出学生熟悉但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创造新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讲《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一节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在家中冲糖水的情景,在一杯中倒入少量的白糖,再倒入开水用小勺搅拌,一会儿白糖就不见了。糖真的“消失”了吗?在讲《燃烧与灭火》时,可列举生活中为了炉火更旺可以用扇子来扇风,而用扇子给蜡烛扇风,蜡烛就会熄灭。这样的化学现象,学生是熟悉的,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其中包含的道理并不清楚,就产生想揭开谜底的心理。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的情绪、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用与化学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的实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引导学生透过表象分析实质,归纳知识,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感,形成易于理解的“立体”知识网络,便于掌握。例如在讲《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为什么冲糖水时,白糖一会儿就不见了。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看不到了呢?”可以利用他们在生活中已有的经验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世界,“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细菌,但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它们吗?为什么呢?”通过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形成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微粒构成的概念并进一步延伸出微观粒子的性质等知识,这样既从认识的规律出发,又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