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头脑风暴法在高中古诗意象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者:王绿琴    所属单位:经开区泰和小学    发布时间:2020-07-22    浏览数( -) 【举报】

头脑风暴法在高中古诗意象教学中的应用 吴福秀 习欣月 内容摘要:新高考改革政策正在逐步实施,语文高考分数改革和课程改革预示着语文在高中学科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改变高中语文古诗教学现状是当下语文新课改中的重要一环。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机械教学,将头脑风暴法运用于古诗意象教学,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这一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古诗意象教学,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头脑风暴法 高中教学 古诗意象 一.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及相关问题 头脑风暴法由美国学者奥斯特提出,旨在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集中就一个问题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全面整合知识结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答案并不给予正确与否的评价,而是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高效课堂。这种方法提倡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寻求答案,要求每一位参与者积极思考、多角度观照,集思广益,从而形成一种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 头脑风暴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相关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第一,由于学生个体特征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与表现风格。当不同意见发生冲突,性格外向的学生多掌控全局而性格内向学生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导致每个学生的参与度不同。这与头脑风暴法普遍参与的意图相冲突。 第二,实践中有学生参与度不高、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该如何从现实生活带入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当有些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来处理时反响过于激烈,此时教师如何将主题带回课堂的中心主题? 第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时间,影响到课堂效率和时间的安排,有时还会出现讨论偏离主题、出现无效答案,甚至论及课堂以外的话题,此时教师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的思维与关注点引回课堂? 二.头脑风暴法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涉及“教”与“学”两个部分,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1.头脑风暴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需具备对一堂课的宏观把控能力,预设会出现的问题或突发事件,掌握课堂时间,预设课堂结束时的预期效果。 ②教师由课堂的主体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针对教学对象制定详细的提问与引导计划。 ③教师应熟悉古诗的内容、语言修辞、情感表达,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提问的内容,掌控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 ④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 ⑤教师提前对班上同学进行小组分工,确定每组人数,布置预习任务,布置教室场景。 2.头脑风暴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 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接触新的知识之前,需要有一定的古诗基础知识作为辅助,因而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十分必要。 ②头脑风暴教学在一种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展开,为保证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需要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③学生的参与意识极其重要。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需让学生提前了解头脑风暴的基本方法与规则,明确积极思考的重要性,让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的思想“活”起来。 (二)课堂教学 首先,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有趣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导入,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打开学生的思路,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状态,让学生以平静、放松的心态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明确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动态,鼓励每一位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握,实时监控课堂推动的情况。 最后,针对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学生个人独立思考,在小组范围内积极发言,学生群体合作探究,相互交流,集体判断答案的有效性或无效性,并由小组成员进行记录,整理。最后,教师通过分析引导,共同得出结论。 (三)课后总结 在结束本课堂的教学任务之前,教师应预留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反思,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及困惑之处,同时教师对本堂的头脑风暴教学法进行整理、总结、反思课堂效果及不足。 三.头脑风暴法实践案例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古诗的趣味性与故事性较弱,如何运用意象分析文本、解读文本,在头脑风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尤为关键。以下将以杜甫《登高》为例探讨古诗意象教学中头脑风暴法的具体运用。 (一)古诗解题 无论是哪种文体,题目可以说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或精华,由诗题切入,为头脑风暴教学法的第一层。本诗题“登高”是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必定会出现“登高”的主体,自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登高的主体是诗人还是另有其人?他(她)为什么要登高?他(她)在什么地方登高?登高会看到什么景象?他(她)此刻的心情怎样?此时,学生开始进行头脑风暴观想,“登高”可以泛览祖国大好河山,可在山顶放声以抒发内心的压抑、可以仰观天地,思考人生......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将相关的答案一一呈现出来。这一部分主要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发散思考,从所有的答案中集中与本篇题旨相近、相似的内容进行小结,明确本篇题旨,为接下来诗歌主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主干意象分析 围绕诗歌题旨,启动头脑风暴,提出相关问题:作者的人生经历如何?这首诗写在哪个阶段?这一阶段他在什么地方?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他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些经历对他的精神状态有何影响?同学们结合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展开讨论,引出内容:杜甫生活在由盛转衰的唐代,安史之乱后,遭逢国家剧变,诗人辗转漂泊于西南。此诗创作于诗人寓居夔州时期,有感于国家危局,加之个人健康状态不佳,心情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出下文的头脑风暴:在这种精神状态的影响下,诗人登高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很自然引出后面的意象内容: 首联中的意象一目了然,“风”、“天”、“猿”、“渚 、”“沙”、“鸟”。“风”、“天”、“渚、”“沙”是自然意象,“猿”、“鸟”是动物意象。诗人巧妙的将自然意象与动物意象组合,由可见、可感的事物构结全篇。接着从意象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展开头脑风暴:“猿鸣三声泪沾襟”,“猿”这个意象在郦道元《水经注》中,其固有的文化符号是凄婉、哀怨的象征,这里杜甫突出其叫声之哀,更显其“哀绝”的情感基调。首联两句前后对仗呼应,由广阔的天空转向地面低矮的水中陆地,由高山上的猿猴转向低地栖息的鸟儿,视野一仰一俯,空间一高一低,构成一幅无比广阔的画面。 颔联“落木”是秋天的代名词,落木即落叶,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传达的是一种感伤的意蕴,这里杜甫的“落木”有何不同?“长江”是较常用的自然意象,流水往往表达时间流逝的含义。杜甫采用两种常见的自然意象,从空间赋予“落木”“无边”之壮阔,在时间上赋予“长江”“滚滚”流动之绵长。诗人独自一人在萧瑟的秋天登高泛览,视线所及之处,看见叶子飘落、流水滚滚向前,为萧瑟的秋景又增添了几分雄壮的意味。 颈联由写景转入诗人独自“登楼”。为何要“悲秋”?秋天树木凋零、大雁南飞,岁岁年年一成不变,作者“百年多病”,疾病缠身。多年漂泊在外,思乡怀人,登台远眺,由景生情,借“悲秋”而“悲己”。“作客”有何意蕴?这需要结合前两联诗歌所传达的内容与基调,情感氛围,感受杜甫寄居异地之心酸。此情此景,千古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尾联在前两联景物铺垫的基础上,情绪更进一层。一个“苦”字道出思乡之苦、国衰之苦、羁旅之苦、独身之苦。既“苦”又“恨”又“悲”,心中忧愁万千,诗人只能举起酒杯,“借酒消愁”。此处是头脑风暴的一个点——你认为酒可以消愁吗?有人说,不能,因为“借酒消愁愁更愁”,加上诗人已是“百年多病”久病缠身的年老之人,于是只好放下酒杯,独自伤神,愁上加愁啊!“诗中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有类似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效果”。整首诗通过意象的组合构成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情感脉络游走于意象之内,其情其思,一一跃然纸上。 (三)情感体验、角色带入 整体把握诗歌后,由语言外壳、意象解读转入情感体验。在诗歌教学的情感体验中,教师可通过对诗歌整体的声情并茂的语言分析,结合多媒体的图片或者配上低沉的音乐,营造诗歌意境。正如黑格尔指出:“在艺术里,感情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学生带入式的角色体验,在意象构成的画面中感受诗人创作的心境,可能会带来最接近诗人的情感体悟。 四.结语 以上从两方面论述了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及实施过程,并结合具体诗歌作品讨论了头脑风暴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将头脑风暴法运用于高中古诗意象教学,可有效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对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对古诗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这一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对推进古诗意象教学,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1846. [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译注,王东补注.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252.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8. [5]黑格尔.美学 [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9. 评论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