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混合教学设计

(郭爱莲 已在 2020-07-06 08:41 推荐!)

  发布者:邵桂月    所属单位:青龙县第一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20-07-05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混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人版小学科学下册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中的活动1,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讨论和自主探究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与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促成学生能主动的卷入科学探究活中。

教学理念与策略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的设计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测讨论、自主探究、发现现象”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老师在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学会用实验去验证猜想,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更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根据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测讨论、自主探究、发现现象”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老师在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学会用实验去验证猜想,在实验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更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实验方法。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出溶解在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

2、理解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

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一个药匙、实验记录单、适量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

四、教学流程

一、实验导入,揭示课题

课一开始,创设一个生活小情境:同学们看,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老师用药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自已的看法。然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

意图:教师用实验导入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操作要领,为后续学习做了铺垫;同时小实验又点出了本课探究活动的主旨。

二、、探究活动

(一)、探索物质容解在水中的变化

1、组织学生猜想:

提问:各小组仔细看看你的桌上实验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大家猜一猜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想法在组内说一说,并由记录员记录在课本67页的表内。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大胆思考。)

提问:请一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猜想。其他小组也是这样猜的吗?有没有不同的猜测?

(学生回答)

提问:猜相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

意图:鼓励学生在实验前做好预测,组织各小组商量如何做好实验,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尽力去操作,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观察现象。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我体验、合作交流中,要注意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同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讨论怎样实验

(让学生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自己看书67页中间的插图,掌握实验方法,说出实验步骤)

现在各组的实验方案都有了,但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读图中右下角的提示并理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

意图: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在实验前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去理解并启发学生说出实验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等,让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讨论思考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能口头或书面表述实验结果。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提问: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找一小组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意图:这一环节旨在给学生一些时间感悟,给他们一个空间去创造,给他们一个舞台去表演,让他们动脑思考,用眼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嘴去描述,。这样,可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塑造学生的自主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自学潜能,而不是放手不管、放任自流。

(二)、依据标准分类,理解“溶解”内涵

1、谈话:通过实验知道了白糖、食盐、泡末、铁粉、沙子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及水的变化情况,根据以上这些现象给这五种物体分类,看那组的分类方法多且独特合理。小组讨论后,把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分别填写在68页上表中,表中记不下就写在表外空白处。

(教师深入个别小组聆听并适当指导)

2、学生汇报分类情况

(学生主动站起来汇报分类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意图:在这里采取大胆的“放”,充分相信学生,培养他们综合分析能力。

3、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类,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

提问:为什么化在水里就看不见了呢?引导学生理解:“极小的微粒”

(学生回答)

再次提问:我们喝糖水时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引导学生理解:“均匀分散”

(学生回答,揭示溶解的概念)

意图:由问题展开思考讨论,层层深入

(三)、认识溶解与生活的关系

提问: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溶解现象?

学生结合生活,举例说明。

意图: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揭示生活中更多溶解的现象,体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无穷乐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总结与质疑

1、提问: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在你们小组中,你觉得谁表现最好?好在哪里?这次学习,哪个小组合作最好?

(学生评价,教师奖励红星)

意图:让学生谈谈收获并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意图是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激励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食盐等五种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知道了白糖、食盐在水中能溶解,沙子、铁粉、锯末在水中不能溶解。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溶解在水中的物体我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你们自己去查资料吧!下节课向大家汇报,看那个人或那个组知道的方法最多,好不好?

意图:最后给学生留一个“小尾巴”,让探究延伸到课下。

五、课后反思:

1、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规定:第一课时教师所讲授内容应包括活动1和活动2的前半部分。而实际我所讲授的第一课时只包括活动1部分。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按参考书的建议,学生没有很高的操作技能、没有老师的专业引领根本完不成实验。大家知道,在过去的教材中“过滤”实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过滤水中悬浮的细小物质的实验,实验中有一个严格的“三低三碰”的规则。而本册教材只是把它当作众多分离方法中的一个而出现,但是具体的组装方法、操作技巧如果老师不一一讲清学生很难正确操作,所以两个活动一起讲很难完成任务。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这样既保证了活动1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又能使活动2的内容不致分散。

2、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

本教材建议教使用锯末做实验,其目的就是显示与水混合后会上浮,我认为不妥。因为我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电锯留下的锯末一般很细碎,放进水里时大部分会很快被水浸透而沉在水底,这将会给学生分类带来困惑。所以我改用现象比较明显的泡末,效果很好。同时,为了加快溶解的速度,我们使用的是温水而不是冷水。因此,这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应包括教师必须先行亲自实验的环节,才能行之有效的把握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灵活性、变通行和针对性,最终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