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发布者:熊鑫     发布时间:2016-03-23     浏览数:0

     传统的学习观,注重的是以知识和课本为中心的认识活动。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对此做过一针见血的批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句话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
    音乐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表现领域,更体现为一种技能性特点。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哪一项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比方唱歌,只是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共鸣、咬字吐字等知识而不去练习歌唱,是毫无意义的。又如演奏乐器,只知道某种乐器的构造与性能,了解一些演奏方法,但不去操作,那么这件乐器你永远也学不会。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音乐学科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实践过程和学习方法对音乐学习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是体现一种“润物细无声”似的潜效应。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就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即使是在“感受与鉴赏”、“音乐与相关文化”这样的学习领域,也要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例如欣赏音乐的时候不要只是让学生被动的聆听,要引导学生作出语言反应、身体反应、内心反应、歌唱反应等。让学生对所听到的音乐进行语言的描述,鼓励他们可以用肢体的动作表现音乐(前提是不影响别人),甚至可以小声地跟着旋律哼唱,投入时有的学生会模仿指挥,也无需制止。再如思想性的问题可以组织辩论会、练唱歌曲可以组织赛歌会,节奏练习可以利用手中的桌、凳、笔、尺来进行。一来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二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锻炼品质。
    无论从哪门学科来讲,只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教学获得的只是形式上的捷径,这种排斥个性思考、否定智慧参与、只关注知识掌握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利于人的发展,它使一个个鲜活的人成了一架架机械、呆板的学习机器,只会接受与记忆,不会思考与评析。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