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一师一课例”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20-06-04 — 2020-06-3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作业要求: 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要求,以校为单位,通过教研组活动打造“一师一课例”。学员教师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课例的作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二者缺一不可。 该项满分30分,作品提交得15分,被批阅为“优秀”+15分、“良好”+10分,“合格”+5分,“不合格”不加分。 注意: 1.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主题,在本学期所教授的课程中,选择一门课程,确定教学设计主题,完成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字数要求500字以上。 3.所有资源需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并会影响您的研修成绩。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鲁娜 所属单位:南昌市第一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6-29 14:40:21 浏览数( 0 ) 【举报】
一、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让诸葛亮家喻户晓,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与其相关的
俗语或者成语?
明确: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初出茅庐、七擒七纵、欲擒故纵、淡泊明志、俭以养德、鞠躬尽瘁、伏龙凤雏、作奸犯科、任重才轻。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
看来诸葛亮在大家心目中最鲜明的一个形象标签便是他的足智多谋。那在杜甫心中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他是如何看待诸葛丞相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杜甫写诸葛亮的这首诗《蜀相》。
二、介绍作者
在走进这首作品之前还想请同学们以关键词的形式来介绍一下作者杜甫。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他身处安
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有“诗圣”之称。著有《杜工部集》。忧国忧民 沉郁顿挫
三、文本探究
诗歌的灵魂便是它所承载的情感,而诗眼又是一首诗中情感最饱满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这首诗,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预设1:学生答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否定,但错误的原因可以暂时不向学生做出解释,吊在这里。一来此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三言两语也解释不清楚,简单的应对会显得过于苍白;二来,也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给学生以及评委留下悬念,最终结合题干中诗眼的定义使之形成一种扣合,作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呈现。甚至可以在学生没有给出这个错误答案的时候故意将其抛出去,在合适的时机让学生去思考这个问题,使之成为课堂亮点。
预设2:学生准确地答出尾联
明确:本首诗的诗眼:英雄泪满襟(让学生讲,需引导,学生一般答“泪”字)
“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的是什么人?
预设:诸葛亮
明确:否定并引导,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此时已经谢幕了,不可能为自己落泪,只能是后人感叹其遭遇时潸然泣下。
引导:谁会因为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遭遇落泪呢?
预设:我们
明确:否定,诸葛亮的结局确实令我们同情,可平凡如你我这样的后世读者,不可能被杜甫冠之以英雄的名号
继续引导:落泪是因为有共鸣,我们曾经学过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女的琵琶曲为何会使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啊,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啊!谁会因为诸葛亮的遭遇而产生共鸣呢?
预设1:学生答杜甫
杜甫为什么会和诸葛亮产生共鸣?
学生讲或者老师介绍均可: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却无路请缨。(知人论世,让学生讲)
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其相似之处?
明确:壮志难酬(未)
可杜甫为什么会自称为英雄?好不谦虚啊
一起回顾所学的《登岳阳楼》,他在与亲人断了所有联系、自己既老且病、带着妻儿漂流湖湘、以舟为家的情况下满眼望见的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胸中牵挂着的是战事又起时流离失所的百姓(配合标记诗句)。我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杜甫呢,处境穷困时也想着兼济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忧国忧民,是有志之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毕生的理想与追求,这样的人当然可以以英雄自居!(以引入诗人诗句的方式知人论世,方法指导,扣合前面介绍作者部分)
除了杜甫,还有什么人会产生共鸣?我们将其推而广之,其实也可以泛指像杜甫像诸葛亮这样的人
明确了抒情主体之后,我想请同学说一说你从这首诗的诗眼中读到了哪些情感呢?
明确:对诸葛亮以及自己的事业未竟、夙愿未达(引导学生用词: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为了避免用词时的千篇一律,同学们能不能找到另一些词语来替换壮志未酬)感到痛惜,所以流下的是痛惜(扣住“未捷”)之泪
继续引导:与诸葛亮类似的人都被杜甫称之为英雄了,那诸葛亮本人自然也是杜甫心目中当之无愧的英雄了,所以诗人对诸葛亮还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敬仰之情,所以流下的是敬佩之泪
那这种敬仰之情从前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中能否读到?
明确:对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种敬仰。在自己积劳成疾、三国中蜀国是国力最弱的那一方,加上后主刘禅又是扶不起的阿斗的情况下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当然令人敬仰!
对诸葛亮的敬仰还可以从哪一联诗中读到?
明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能否根据这一联概括出诗人笔下诸葛亮的形象特点?(扣合导语部分的足智多谋)
明确:挂念国事、挂怀天下、忠贞不渝(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天下计、老臣心)
杜甫看到的诸葛亮同我们津津乐道的诸葛亮似乎不一样呢?我们崇拜的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诸葛亮:掐指一算,说东风东风到,呼风唤雨,比现在的天气预报还准。为什么杜甫的诗里没有写草船借箭没有写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呢?明确:因为杜甫更看重诸葛亮的挂念国事、挂怀天下、忠贞不渝,这也是杜甫崇拜诸葛亮的原因啊!所以我们从这一联中能读到敬仰之情吧。
师补充:英雄为什么值得我们去崇拜啊?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足智多谋拥有济世雄才,更是因为他们的安定天下、大济苍生的家国情怀啊!这样的英雄才是我们要去崇拜的对象!如果我们争相追逐的对象只剩下娱乐圈的明星,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沦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一定是我们终将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们可以让娱乐明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调剂,但我们宝贵的精神领地决不能任由它们去占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下杜甫的择“偶”标准,当然这里的偶是偶像的偶,不是配偶的偶。
杜甫对偶像诸葛亮的这种敬仰之情其实也浓缩在了第一联中的某个字中,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明确:寻
说说看,为什么你觉得是这个字呢?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杜甫流浪四川期间,常和蜀汉的历史江山接触,所处之地又为诗人凭吊先贤提供了便利,于是他屡次寻访武侯祠,每一次必定吟诗题壁、慷慨陈辞。
我们刚刚从尾联中读出了敬仰,还读出了惋惜。这种惋惜之情还体现在哪一联诗中?(引导:除了直抒胸臆还有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景呈现出什么特点?
我想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一下这个句子。
明确:青草自绿,无人观赏;黄鹂好音,无人倾听。
作者笔下的景物呈现出什么特点?
明确:寂寥(引导《夜归鹿门歌》,有一个词语用来形容此情此景我觉得是非常妥帖的,同学们能回忆起来吗?)
寂寥之景烘托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呢?
明确:落寞、失落
诗人此时因为什么而感到深深的失落以至于都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呢?
明确:理想受挫,作者还沉浸在这种自我惋惜的情绪中没有走出来,就像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的那样: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说这一联写景的诗也能读到惋惜之情吧,一切景语皆情语!(方法指导:意象——意境——情感 鉴赏方法学会了吗)
明确:一首诗有诗眼,其实一句诗也有诗眼,一句诗的诗眼往往是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那个字。同学们觉得这一联诗的诗眼是哪两个?
明确:空、自(这种景的寂寥、诗人的落寞是通过这一联诗中的哪两个字传递出来的)
你觉得作者在这里还在为谁感到惋惜?
明确:诸葛亮
惋惜诸葛亮的什么呢?
明确:从空、自两个字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想和我们强调此处无人,作者在这里强调此处无人说明在他的主观意识里此处理应是要有人来的,为什么他觉得这里要有人来啊,因为这里有诸葛祠啊!可是,这里是锦官城外,人迹罕至!(引导:诗歌都讲究起承转合,我们不妨看看这一句诗承接哪一句而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所以作者也在为诸葛亮感到惋惜啊!英雄生前风光无限,死后却长寂寥。英雄枯骨无人问,一抔黄土掩风流!一个没有英雄的名族是可悲的,而一个有英雄而不去尊重的名族是无可救药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尊重英雄!我觉得这一点我们也要向杜甫学习,当然杜甫本人也是值得我们去尊重的英雄!(顺带解决课前”诗眼”问题)
尊重诗人,要从尊重诗人的文字开始,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品味,一起有感情的齐读一下这首诗。
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等下请同学起来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首诗。
明确:点评
结语: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时代,只患已之不能,不患人之不知己,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
评语时间 :2020-06-30 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