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周期 : 2020-06-10 2020-08-2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结合本次培训所学,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交一篇质量较高的优质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提交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防止编辑时间过长掉线,请先在word文档中编辑好,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

4.请在截止日期前完成,逾期不能提交。

发布者:管理员

教学设计及反思

提交者:学员林圣航    所属单位:长乐区第五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8-24 14:32:34    浏览数( 1 )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2、3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看文章题目,从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事件:游、体裁:记)
  二、初读与疏通文意
  1.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文章断句并找两位学生朗读。

    (大屏幕打出没有断句标点的原文)
  2.学生打开书本,对照书本进行朗读。
  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意思。
    注意以下加点词与朗读节奏:

    欣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竹柏影也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三、品读
  1.文章记叙了作者与友人一次月夜游赏的经过,如果从文章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大家会选择哪个?
  预设:“闲”。
  2.找找他们的“闲”,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他们的“闲”?
  预设:①作者无事,入夜即睡,闲;②月色美好,欣然起行,闲;③看松柏影子如此仔细,闲;④赏月的只有两个“闲”人,用别人的忙来反衬两人的闲。

总结:唯因“闲”,才夜游,才赏月夜之景。
  3.那么,这里的“闲”到底是什么意思?课文下的解释是“清闲的”,你有何看法?
  预设:
  ①清闲的: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也是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
  ②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古代为官的人,喜欢“丝竹乱耳”,愿意“经纶事务”,而现代生活中也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 “闲情雅致”的闲。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有理,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到闲情雅致的闲。)
  4.有参考书说这个“闲”除了上面说到的两层意思外,还有对自己被贬谪的牢骚不平,有愤激,有悲慨。你的看法如何?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或苏轼的身世来分析。
  预设:
  ①虽然被贬的失落,却无这种郁郁不得志的牢骚与愤激。从文中“欣然”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与闲适,从文中的写景句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描写月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把月色比作空明澄澈的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这样美妙空灵的境界折射出的是“廓然无一物”的内心,是一种虽处逆境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寓情于叙,融情于景,让人处处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讨论时,结合相应的朗读、背诵指导,读时应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感,以此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
  ②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也并不会有这种情绪投射。苏轼坚持自己对政局的看法,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屡遭贬谪,但始终释然安然。被贬至杭州时,他筑苏堤,造福百姓;贬至密州,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期待朝廷“遣冯唐”使自己有报国之地;贬黄州,初到之时,他感慨“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与友人游清泉寺,更是留下“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豪语;贬惠州,他“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露“我心安处即我家”的胸怀。他跨越儒道两家,得志时进取,失意时释然,宠辱不惊,进退自如。所以,虽遭贬谪,看到月色喜人,他“欣然起行”,依然有闲情雅致夜游赏月。
  5.苏轼交友甚广,为什么那夜偏偏要找张怀民一起赏月?
  预设:两人际遇相同,同为贬谪到黄州的“天涯沦落人”;两人志同道合,虽贬谪而豁达。

张怀民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於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之弟苏辙著有《黄州快哉亭记》,谓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罣碍於迁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作者和张怀民当时都被贬黄州,(是在苏轼被贬4年后被贬的) 可以算是志同道合的人。两人都能娱情山水风景,都是“闲人”,所以当苏轼“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怀民。两人心有灵犀,关系甚笃,这一点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对最后的“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朗读指导,要读出朋友间志同道合的深情,读出两个“闲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背诵
  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背诵指导:
  本文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可分三个层次来背诵。
  ①叙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抒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设计意图:课堂要追求效率,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随着苏轼的文字,赏到了与众不同的月景,更赏到了虽处逆境却依然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大家从中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感悟。如果大家对这位宋朝的大文豪感兴趣的话,建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教学反思:

  本篇小品文,仅84字,言短而意蕴丰富。初二的学生学习它并没有太多字面上的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计拟从文中的一个“闲”字入手,层层深入地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认识苏轼虽处逆境却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虽因被贬而“闲”,却无对自己被贬谪的愤激与悲慨,此为赏读的难点,教师应提供帮助,引入相关的资料,来丰厚文章的内涵,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不能要求学生生硬理解,或强制性记忆。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8-24 16:50:59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