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课堂教学中的师德截止时间:2013-07-16
  2. 作业要求:

     1.作业题目:

    撰写一个教育案例
        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校领导、家校沟通、教育科研等实际工作,描述一个教育事件(问题)发生、发展及其解决的过程与结果,根据所学习的理论作出反思。
    要求:事件真实典型,行文简洁流畅,字数800-1500字。发现抄袭,零分处理。
    2.评分建议:
    作业内容
    评分等级
    得分比值
    答题内容原创,理论水平高,观点明确,有教学针对性,语言准确,字数符合要求。
    优秀
    100%
    答题内容原创,有一定理论水平,观点明确,有一定针对性,字数符合要求。
    良好
    80%
    答题内容有一定针对性,没有错误。字数符合最低要求。
    及格
    60%
    答题内容与本作业无关,或发现抄袭。
    不及格
    0%
    3.作业范例

  3. 发布者:通识 闫德明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

钟广锐已 推荐!

提交者:gm6203e3dad9f4cc0    提交时间:2013-07-02    浏览数:1     评论数:0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反思

邓红歆  (梅州市  梅县丙村中学)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心理学与教育学原则,通过调节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方法来优化教学环境,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主动的求知倾向。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这节课中,因大多数学生对本节部分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将教材分成几个有机的板块,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参与意识。在讲“城市化出现的问题”时,预先将教材处理成几个有机板块:“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看梅州”。每一板块由一小组学生完成。同时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小组成员要合作分工,分别负责设计脚本,查阅资料,电脑设计。尽量做到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自己的特长。注重对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学会合作处理信息,在信息交流中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要特征,学生利用音频、图片进行展示引入新课,如环境污染:学生分别从“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四个方面来阐述。

每一个小问题都探讨其来源,危害。例如:“水污染”这一问题时,学生先展示两组东山教育基地的周溪河段的对比图片,通过极大的反差,再来寻找其污染源。又如:“噪音污染”时,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各种声音,如工厂、施工场地的机器声,车辆的噪声,商店的音响发出的噪声等,亲身体验说出其危害,浅显易懂,又唤起了其他同学保护环境的意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综合学生所讲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共同列表总结,再一次系统地梳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很活跃,课堂氛围很和谐。充分体现“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新的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再有“看梅州”:这一板块旨在让学生了解梅州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发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问题,要想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这节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密切相关的梅州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自己现实生活的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重视学习过程:本节课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以及学生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所产生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利用乡土地理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乡土地理的调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形象、直观、具体、扎实。并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可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通过调查使学生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放手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耐心地引发,及时地评价学生对材料的认知,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引起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从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

总之,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渗入心理学教育,能净化教学环境,减少和缓解学生的过度紧张,焦虑和烦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的素质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邓老师的文章更多谈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所举的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也推荐给大家讨论分享。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