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农村学校

2016-11-12  发布者:乔艳涛  浏览数( -)

2014年1月,海口市共组建了18个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助推站,涵盖中小学以及各个学科。其培养模式是一名特级教师或海南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主持,自由联合三名相同学科省级或市级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团队,面向海口市城乡中小学公开招收优秀的青年骨干年轻老师为学员,3年为一轮,目的就是为海口市培养骨干教师。

两年过去,助推站已形成了较稳定的运行模式,老师们也纷纷评价该项目让教师培养比以前更有针对性,是非常好的学习共同体。“应该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有关负责人说,除了提升海口市区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该项目也开始逐渐向海口周边农村学校进行辐射,将更多农村优秀教师纳入培养计划。

2015年,助推站开展了向农村学校送研送训活动,调用了316名由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市级骨干和青年成长助推站的成员组成了强大的专家团队,送研送训下乡覆盖了全市23个乡镇86所农村中小学或教学点。其中,专家与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开展磨课130节课次;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课堂展示86节;优秀教师名师专家专题讲座课题86讲;参训学员4023人,回收有效问卷3867份,满意度达100%。

“以前就算是省级骨干教师下去讲课,也可能难以得到这么高的满意度。”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陈素梅总结说,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是改变了以往去农村学校送研送训的模式。将过去市区优秀教师送教下乡授课,农村老师观摩的方式转变为农村老师上台授课,市区专家及骨干教师对课堂进行观察,从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把脉诊断,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就是俗称的“磨课”。另一方面,农村教师也真切感受到了助推站老师们的真心。“很多助推站的教师都具有为海口教育服务的意识,不少人都是自己主动开车去农村送研送训,不求回报。”陈素梅告诉记者。

在过去一年的调研中,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也发现了海口农村学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造成海口乡镇不少学校存在学生少、老师多的局面,农村学校富余教师的教育资源再开发急需进行系统性的指导;农村兼任教师和转学科任教教师的学科专业“零起点”培训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培训的难题;农村学校的家长学校建设急需开展,应对农村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系统培训。

陈素梅说,海口市承接了“国培计划(2015—2017)送教下乡”项目,在构建线下培训课程体系时,助推站也针对此计划设计了专家、学科坊坊主、工作坊骨干、工作坊坊员四个层级“传输带”式的培养模式。“过去都是海口市区的一个学校帮扶农村的两所学校,或者市区学校的个别学科对接一个片区,现在我们要借助助推站学科骨干教师的力量,将覆盖面延伸到各个学科,通过‘工作坊’的培养模式让更多农村教师受益,让更多优质教学资源辐射海口周边农村学校。”陈素梅告诉记者。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