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截止时间:2016-06-25
  2. 作业要求:
           研修作业要求: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到自己的实际课堂环节中,请根据以往经验,联系本次培训的课程内容,分享在培训课程中您认为值得大家学习和推广的知识点及应用,并简要叙述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哪些优势?您又是如何应用的?

    1、 认真阅读作业内容,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点或应用技巧;

    2、 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格式清晰,页面整洁;

    3、 作品必须为原创,且与本次培训课程内容相关,发现抄袭一律视为0分;

    4、 请务必于截止日期前提交作业,逾期将无法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研修作业

提交者:更顿达杰     所属单位:林西小学     提交时间:2016-05-11    浏览数:0     

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    优势
    [正文]
    我校于200611月承担了陕西省基础教育“十一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中的子课题《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的研究。立项号为教电馆研068002935号,研究时间3年。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
   (一)传统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传统教学是指教师利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的优势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其次,传统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层次的教学和教学对象,能较好地适合所有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传统教学教师操作简单、易于实施、投资少、效率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冲击着传统教育教学,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以语言文体为主的教学媒介的抽象性,无法满足于学习者对直接经验和感性经验的需求。认知活动的优化受到阻滞,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有限、封闭,使学习者失去探究学习、个性化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必要的资源支持。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评价的偏颇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使学校教育滞后于社会的需求。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局限性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能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看到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实现了教学的双向性,对传统教学进行了革新,所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更是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学生借助这种教育技术,可以主动获取学习资源、体验学习过程、自主建构知识、探索学习方法、参与协作交流和学习实践、完成学习评估与检测。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整合知识、再创造的机会,有利于实现独具个性、富有创新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信息技术是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究、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学成了观摩课、评优课的专利;课堂教学出现了“满堂电灌”现象,课堂变成声、光、色的展示,学生只是饶有兴趣的听、看,教学失去原有的功能;学生需用传统的调查、操作实验等完成的学习被利用信息技术的展示所替代,学生的探究学习落不到实处。
   (三)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是将来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不少教师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对改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引下,我校立足“科研兴教”,结合本校基础条件,选择《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其意义是:
    1.我校在建校初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环境,也具备了进行网络教学的条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优势互补的方法和学习模式的研究有可能性条件,在推广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面做一个有益的探索,为我国的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以前研究的传统教学,是在课程改革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的,现在传统教学的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论、有了较大的变化,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教学和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有了新的变化,我们以新课程改革和新的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发展有新探索和贡献。
    3.确定了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第二部分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手段综合、优势互补的最优化模式,从而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通过研究,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3.通过研究,改变过去教师一元评价的单一体系,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热情和能力。
    4.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驾驭课堂、因材施教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和一系列实践探索,竭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探索出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在研究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调查分析传统教学和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各学科中哪些专项教学中容易展现各自优势基础上,探索出学科内的专项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前两种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索调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策略和途径,形成主体参与式的学习模式;探索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新途径,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应该说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基础,它也是发展的,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现代化就是其发展的结果。虽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是直接的教育理论,但它是我们所依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课程改革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  思主义这一理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劳动创造了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高度创造性等基本属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高表现。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正是此种学说的体现。
    2.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根据时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和体现。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教师是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途径。
    4.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教学比较注重体验性,强调学生应由学习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进步教育运动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自发兴趣与直接经验和必须提供让儿童自然成熟与发展的学习环境。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了活动的舞台。我们此次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学习、验证相关的知识结论,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的喜悦。近看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远看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5.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写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6.快乐活动性理论
   快乐活动性理论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激发兴趣为中心,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施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是最明了的表述。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实验实施过程中, 对实验参照对象进行或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2.对比试验研究法:每个年级和学科都至少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将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来评判实验的效果。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要不断地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研究的过程、对象、手段、效果以及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小结、总结,撰写出经验论文。以利于实验更好的向下开展。
    4.资料积累法:尽可能多地将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作品积累下来,作为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研究成果。
    5.个案收集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或前后比照,去发现他的进步和优点,为课题研究总结经验并给其他学生以借鉴和学习和指导。
    6.行动研究法:以学生和学生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共同作用于活动过程。行动研究是把实践、探索、反思、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探索一边行动,一边行动一边探索。及时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研究实践,解决问题,探索新理论,反过来进一步指导实践。特别注意五个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研究过程中,我们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坚持在“行动中认识”,在“行动中反思”。结合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比较、统计、分析等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有关的理论,注重研究工作记录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并且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在使用行动研究方法时,兼顾行动研究的科学性、行动研究对课程实践的改进功能和在动态中不断尝试探索课题研究的新途径。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研究时间原定为三年,从200611月到200911月,多种因素导致课题结题后延半年。课题研究分为五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前期研究阶段、中期研究阶段、验证成果总结提高阶段、结题阶段。
   1.准备阶段(200611-2007年元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立课题组成员、专家指导组。
   (2)根据省“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指南,结合当前教育现状和学校实际选定课题,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网络资料,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3)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制定措施,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
   (4)学校申报子课题,制定本课题实施计划
   (5)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并拟定课题研究计划。
    2.前期研究阶段(20073月—20086月)
   (1)组织课题研究组对参加研究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对部分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更新教师用机、学生机,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为低段语数教师配备“悠悠课堂”、“指尖学堂”教学软件。
   (2)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3)在十五课题《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开展“让信息技术走入课堂”系列教研活动。各个学科的老师人人参与,在平时的课堂上尽可能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4)每位实验教师做到“五个一”:即一份信息技术学习计划,一份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设计,上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高效课,自制一个典型课件,撰写一篇信息技术应用研讨论文。
   (5)开展“精品课”活动。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反复磨课,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6)开展“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对照课,研究两种教学各自的优劣势。
   (7)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阶段研究成果。
    3.中期研究阶段(20089月—20095月)
   (1)把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教研工作结合进行。优化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在常规课堂上使用,实现课堂教学中二者的优势互补。
   (2)各学科进行课程整合进一步研究。研究教材,制订各科目中学生自主使用信息技术的专项教学计划。
   (3)听专家讲座,明晰研究方向,为课题成果研究的做后续准备。
   (4)开展在不同年级段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写作的研究,由语文教研组黄国强、王瑛老师建立新浪博客,进行博客作文研究。
   (5)开展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在专项美术课题绘图的研究,美术教研组刘扬老师在实验班级进行传统与信息技术对比教学研究。
   (6)开发教学资源,全校各班级建立专题学习行知网中三人行班级网站,开展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研究。
   (7)收集有代表性成果的学生个案,作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个案研究。
   (8)健全学校教育教学网站、资源库。
    4.验证成果,总结提高(20095月—20096月)
   (1)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
   (2)在实践中验证成果,反思阶段成果。
   (3)课题研究各学科负责人完成本科目的结题研究小结。
   (4)教导处进行结题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
    5.结题阶段(20097月—20101月)
   (1)进一步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
   (2)汇总、分析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等。
   (3)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4)迎接专家课题组验收。
   (二)构建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互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我校硬件的教学条件,结合我校教研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分层次按阶段展开:由课内延伸至课外、由各学科教学至学科内专项教学、由教师的“教”延至学生的“学”。
    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以传统教学为纲,以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为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在前期实验阶段,课题组成员在查找大量资料,分析总结了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利用教研时间讨论在课堂中的二者优势互补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初步决定“以传统教学为纲,以基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为点”的教学模式在全校范围内自主试验。
    08年起我校开展了在对照课和精品课教学实例中进行研究。
    1.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对照课的研究。
    对照课研究是由同教研组的教师共同参与,根据参加授课教师个人平常教学特点,自主确定执教课题,同课异构,一人采用传统教学的方法授课,另一人可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这次对照课对各科目、各年级段的教学都进行了实验研究

年级

课题

授课人

效果及反思

《乌鸦喝水》

闫慧

<传统课>

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模仿找水的小乌鸦来作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到水面一点一点的升高是因为里面不断的添加小石子。本课的缺点是教师在教授生字时占用了过多的时间,使得教授课文时不够扎实。

何智奇

<使用信息技术>

能够利用观看多媒体课件乌鸦喝水的过程突破难点,通过游戏吹泡泡抢读词语走迷宫读字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对学生的思维和口语表达训练的比较少。

《奇妙的动物世界》

张丽

<传统课>

教师能充分利用口语训练、模拟问答、互动猜谜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学习。教师的形象逼真的简笔画也给课堂带来活泼的气息。但拓展环节比较少,教学内容显得单调是个遗憾。

张淑娅

<使用信息技术>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强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教学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通过具体的情景渗透,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融入其中,乐学、善学,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课堂气氛非常好。

《七颗钻石》

张妍

<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适当加入配乐进行朗读,使得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更准确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但由于课件使用较多,忽视了学生朗读的指导,教师的思维和语言也更多的替代了学生。

党燕

<传统课>

教师恰当的设计了想象练习来作为学文的切入点,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既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拓展了文本内容。但作为阅读课,缺少了语言能力表达的训练,忽视了读与写的结合。

《太阳》

贾继红

<传统课>

教学中能凸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以训练为主重视字词句段篇的联系,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相互促进。教师的板书很有特点,一方面能恰当的展示出文章的知识脉络,另一方面又展示了学生的作品。但整节课堂对文本的拓展不够。

赵宗玲

<使用信息技术>

利用课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作了准确、生动、详实的说明和补充,课件充满童趣,富于启发性,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接受知识,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但是课件所占时间较长,使得后面的写作时间比较紧张。

《西门豹治邺》

肖菲

<传统课>

在教学中,教师着力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轻松的交际空间,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兴趣。

潘娟

<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课件的使用在必要时出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要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了学生学习的信息容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为他们的交流、讨论学习打开了时间和空间,是自主学习落实到了实处。

《浪花里的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