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罗婷 所属单位:贵阳市花溪区阳光小学 发布时间:2020-08-07 浏览数( -) 【置顶】 【推荐】 【举报】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片面地理解这一教学思想,只是注重形式上落实数学活动,忽略活动的实效性,没有真正达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目的。在教学中有这么几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
一是活动时间长。过于追求表面“热闹”,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二是活动内容多。活动安排过于饱和,根本没有教学的时间,且有些活动不仅对完成学习目标关系不大,反而对学生学习产生干扰。
三是活动代替教学。一些教师认为活动就是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安排活动。
四是活动的质量不高。一些教学片面要求丰富的活动,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手脚“活”了,但学生的思维却不是真正的“活”了。
可见活动不能代替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要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利用活动资料。
教师就要好好利用学生活动的资料,否则会降低学生进行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特别是在操作活动中,有些错误资料也可以有效利用,化谬为明。由此可见,数学活动不能偏离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要根据主题有效的组织材料。
二、有效选择活动内容。
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倡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每节课、每个内容、都要设计数学活动,教师要有效的选择活动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数学知识的引入提供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如通过收集学生喜欢的食品、体育活动项目等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可设计观察、实验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在讨论和交流中推导出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利用知识之间的迁移进行猜想、验证活动。如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再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就容易得多。
三、有效组织活动过程。
活动的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因此有效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全员参与。指全部学生动作和思维上的充分参与。二是严谨有序。活动分工,活动顺序,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这样活动才会有效。三是适时点拨。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四、有效进行活动思考。
活动后要有思考,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因此数学活动应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与想象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例如教学《可能性》,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让学生玩摸球的游戏,所不同的是,游戏后怎样引导学生对摸球的过程和结果作合理的分析,这对指导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注意通过玩让学生理解可能性大小和规律才是目的。如:先出示说说你喜欢什么球?请一个同学摸一个,这时故意不让大家看到,而是让大家猜测他摸到的是什么球,能确定吗?体验事物的不确定性。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游戏,并做好记录,共摸了几次?红球几次?黄球几次?活动后每组出示自己记录,先根据记录来猜测你们的盒子里是黄球多、红球多还是一样多?说猜测理由,然后打开验证。最后大家一起分析每组记录表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哪种球多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哪种球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两种球一样多,摸到的可能性差不多,就找到了规律。如果有的情况和规律不一致,就引导学生争论,并通过反复地实际证明这种情况是偶然的,摸到的次数很多的话就一样了。 因此在学生活动中和活动后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学习的能力才会提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活动必须面对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形成。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活动的实效性,设计有效的活动才能促进有效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