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发布者:王明亮    所属单位: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09-06    浏览数( -) 【举报】

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新课改的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各个地方的学校都在迎着课改的春风积极推进新课改,但如何进行新课改呢?本我想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谈一下,一所学校应该如何进行新课改。

课堂改革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生命潜能,从而使学校和学生得到共同发展。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新课改无非就是人思想上的转变,而要想做好新课改我个人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积极走出去向课改先进学校“取经”

新课改实行了多年,已经有很多学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所从未接触过新课改的学校要想实行新课改绝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让自己学校的老师积极的走出去,向那些课改先进的学校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学习他们的课改模式。这样会使自己学校的老师受益匪浅。如:我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师报》和殷都区教育体育局联合主办的区域课改“河南现象”典型经验交流研讨会,听了很多专家的讲座,参观了安阳市殷都区几所课改先进学校,并充当学生亲身体验了新课改教学。并且接触、了解了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这次学习使我对新课改有了初步了解,如果让我按照“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我完全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而这完全是因为外出学习的缘故。

二、转变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

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体现教育成果的载体。而我们进行的新课改却忽略了学生对课改认知的转变,象我们现在的高中学生他们对新课改就缺少了解。在坐的各位常年接触学生,对学生十分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自身学习动向、学习方式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明了,甚至是极为片面的,多数学生只看重成绩与名次,而不在乎综合素质;只注重对知识的继承,不讲求知识的创新;只注重接受新事物,不习惯表达自我认识。尤其是高中生,让他表达真的很难。虽然,作为学生,他们自我认识与调控的能力差,但并不意味着其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应抓住其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对其进行学习动向、学习方式上的引导,让学生能理解新课改动向,适应新课改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锻炼、自我陶冶。

三、转变教师的思想

对于新课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但不管怎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是实施新课改的主导,因此,新课改的成败,决定性因素在教师身上。但是,在教师身上有种种的思想的顾虑与局限,不能将新课改全面、彻底地推进。主要表现在:1、无法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僵化的思想根深蒂固,无法使自己完全转变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师角色;2、上级部门对教师的评估与课改的不相适应而带来的压力,使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关心学生成绩的提升而放松对其素质的锻炼;这种种教师思想的顾虑成了制约新课改彻底全面推进的最大阻碍。

面对这种局面,解下教师思想包袱,减轻舆论压力是关键。应该给教师一个宽松的、自由的时间与空间,使其能大胆地、静心地投入到新课改的实践中。首先,应建立教师学习机制,对教师进行彻底的新课改培训,使教师能真正认识到课改的意义与实质,树立课改的信心与决心;其次,建立科学的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估体系,缓解因升学率、成绩等因素影响而带来的压力;同时,作为一线教师也应本着为社会发展负责、为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不计个人利益,勇于承受压力,将课改推行到底。

只有教师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思想包袱,大胆创新,科学实践,才能使新课改全面深入、科学有效地推进。

帮助教师明确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因为新课改要培养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1、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3、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而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主体。新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来,没有教学,新课程终究只是一个静态的方案,而不会是现实的课程。而教师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体,任何其他人,如专家、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等等,不管对新课程有多么热心、有多么关注,都不能代替教师的实践。

教师一是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用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去实现新课程;二是要对自己的以往的和当下的实践满怀信心,要认真分析以往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的基础上,借着新课程的契机,发扬光大以往的优点,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种认为新课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陈旧的、不适应新课程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开展。

帮助教师明确新课改对他们素质的要求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下要求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学习者,这应该说是教师与学生的真正平等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友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学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学习和交流,课堂的气氛也才能真正地开放和活跃起来。其实,师生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教学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单纯的讲授知识,而是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不再让学生被动地去学习,而是主动地去探索。

3、教学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体应用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课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促进科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科学教学是具有挂图、投影片等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然而,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应当尽快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学软件的制作等。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事实上,只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4、业务素质的提高

教师必须具有系统的完整的科学专业知识,这是从事科学教育所必备的素养。其次,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现代社会正逐渐进入“信息社会”,社会各部门的工作也逐步从大工业时代分工细密的专业化进入信息时代的综合化,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传统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仅靠上述狭窄的专业知识已很难应付现代教学需要,所以教师要开阔本学科视野,需具备与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等,还需了解科学与其他有关学科的横向联系及发展。使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系统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形成比较完整的基本知识。

 诚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性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教师已经习惯于传授式,习惯于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教学习惯,教师要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改变,逐渐有意识地改变原来的教学行为和习惯。大家首先在观念上理解、接受了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思想支配行动,我们的教学习惯就会不断改变,逐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六、学校监督定期改变课堂模式、时刻保持课堂新鲜感

任何学校进行新课改最终都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改模式,因此现在得新课改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如:铜都的“五环大课堂”是一种模式,安阳的“四环节循环”是一种模式,杜郎口的“三三六”是一种模式,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模式,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有其先进性和局限性,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能长期的使用下去,一成不变的模式,会让学生变得麻木,会让老师变得麻木,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表现,不定期改变一下课堂模式,让学生永远不会厌烦、麻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课堂的“新”,让学生时刻有新鲜感,让学生在愉悦中收获知识。


附件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