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设计】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发布者:苏彩霞    所属单位:扶沟县县直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10-04    浏览数( -) 【举报】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4.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理解)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二.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和原理

教学难点:

1.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

2.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三.学情分析:

由于受到初中阶段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所占比重的影响,再加上对所学知识的遗忘,学生内存的生物学知识并不是太多。不过,班级里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热情、表现欲望和合作精神还是比较高的。根据这些特点,我就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式,即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便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教学过程:

细胞呼吸的概念→有氧呼吸(利用图解学习过程、总结反应式、归纳概念)→无氧呼吸(利用图解学习过程、反应式、概念)→比较有氧呼吸的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意义。

1. 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对细胞呼吸的方式进行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情境资料,提出问题。(如: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否一样多?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针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如: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生存,所以我认为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又可以无氧呼吸。)

进一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依据设计思路,绘制实验装置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亲自获得细胞呼吸两种方式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对比实验方法的掌握,

2.组织活动,鼓励小组合作学习,突破有氧呼吸过程的难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识图(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让学生思考图中各个阶段的反应产物,再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氧呼吸过程的文字说明,思考三个阶段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释放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部位,教师再板书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1. 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细胞质基质。

2.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线粒体

让学生将上述三个反应式左边加左边,右边加右加,消去两边相同的部分,得到一个总的反应式为:   

C6H12O66O2 6CO26H2O+能量

3.无氧呼吸-区别对比,加深理解。

以有氧呼吸为例子,看图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反应物、产物、放能情况?尝试总结出无氧呼吸的概念。通过小组讨论,尝试找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之间的异同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反应物

有机物

有机物

反应条件

需酶、氧气

需酶、缺氧

反应程度

彻底氧化分解

不彻底氧化分解

产物

CO2、H2O

CO2、酒精或乳酸

产能多少

大量

少量

4.小组讨论发言,阐述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让学生体验用习得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方式

1、细胞呼吸(概念)

2、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作出假设→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与结论→表达、交流和应用

3、细胞呼吸的类型

二、有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1.  C6H12O64H]+2CH3COCOOH(丙酮酸)+能量(少量) 细胞质基质。

2.  2CH3COCOOH(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少量)线粒体

324H]+6O2→+能量(大量) 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O2   6CO26H2O+能量三、无氧呼吸

三、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⑴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

⑵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3、发酵

四、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反应程度



产物



产能多少



 五、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1.课堂上,由于学生表达交流热烈,教师预设的环节可能落实不到位,如教师的精讲点拨容易被压缩。另外一点就是极个别不善或不愿表达的学生可能有受挫感。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关注这类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并通过积极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课前对各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先进行筛选,切合本课内容的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知识点解决,与本课内容关联很小的可以课后单独交流。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