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资源】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5课 开辟新航路》备课资料

  发布者:张方琼    所属单位:西华县第二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10-19    浏览数( -) 【举报】


 

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地理大发现与开辟新航路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提法。

地理大发现包括:(1)开辟新航路或者新通道;(2)发现新陆地(美洲、澳洲等)。

开辟新航路只是地理大发现内容之一,而且是这项内容中的海上航路,未包括陆上通道。

所以有学者认为,地理大发现与开辟新航路不能互相替代。

新大陆是相对旧大陆来说的。美洲和澳洲属于所谓的“新大陆”,而亚洲欧洲、非洲属于“旧大陆”。旧大陆是指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欧洲认识的世界,包括欧洲、亚洲和非洲。新大陆也有专指美洲大陆

 

但有学者对“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等名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侯仁之先生认为,“地理大发现”“开辟新航路”等提法都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的视角,必须予以纠正。他在《在所谓新航路的发现以前中国与东非之间的海上交通》(原载《科学通讯》1964年11月,收入《20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萃》一书,页141—147,2011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文指出,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已有埃及法老派遣一个船队从红海出发,向南驶入大洋,过了两年,经由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安然返航到埃及。而达·伽马船队只不过是逆着的他的先行者的航行方向前进罢了。沿着非洲东岸南航,绕过非洲大陆南端而驶入大西洋的,在历史上有多次。其次,从非洲东岸横越印度洋到达印度南部的航路,所谓“新航路”中最后一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段,久已为亚非人民所开辟,而且已经连续航行了一个很长的时期了。侯先生认为,“新航路”这个名称不但歪曲了历史的事实,也抹杀了亚非人民在航海事业中的贡献,而且是对殖民主义者本身的一种歌颂,必须予以纠正。

 

近年也有人士认为地理大发现归功于中国”并引起争论。英国退役海军中校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首先发现美洲的论断加文·孟席斯1937年生于中国,1953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曾任英国皇家海军潜艇艇长服役期间,他曾率舰沿着哥伦布、迪亚斯、达·伽马的航线行遍世界。退役后,他走访世界各地,并在英国伦敦北部依灵顿的家中从事历史研究。他追踪郑和船队的踪迹,先后到达120多个国家,走访了900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收集了许多资料和证据。基于大量的调查研究,孟席斯得出了郑和首先发现美洲的论断。他认为,公认的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观点其实有误,中国人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世界上最早进行环球航行的也是中国人,此番壮举之后60年,麦哲伦才降生到人世。不仅如此,中国舰队也早于库克船长350年登陆澳大利亚,其足迹甚至远达南极圈和北冰洋。中国舰队由800余艘大小舰船组成,其中的大船比今日的足球场还要长,像一座座浮动的海上宫殿,满载着用于贸易的珍宝。2002年3月15日,孟席斯拿出1200英镑租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演讲厅,将他关于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的观点公诸于世。此说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引起了轰动。同年11月,他的著作《1421: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1421:中国发现美洲之年)》在英国出版2003年1月7日,该书在美国出版,2005年5月该书的中文版《1421:中国发现世界》由京华出版社在国内出版。2005年,恰好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该书的观点遭到了中国专家的质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林甫强烈反对孟席斯的结论。他说,目前历史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肯尼亚,孟席斯的说法虽然新颖,但“推测代替不了事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毛佩琦表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很多历史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孟席斯虽然做到了大胆假设,但在求证方面还要做很多工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国内外史学界对孟席斯的批评逐渐告一段落的时候2009年10月,国内知名的商务律师、收藏家和地图史学爱好者刘钢所著的《古地图密码:中国发现世界的谜团玄机》一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从发现《天下诸番识贡图》摹本《天下全舆总图》入手,通过对数幅西方古地图的分析,揭示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这些“新大陆”就已经被描绘在了地图上对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公认史实的颠覆性的否定,确信1418年前中国人已完成世界航行,也引起了中外专家和普通读者的种种质疑。

刘著缘起: 2001年春,刘钢到上海出差,临回北京之前,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著名的上海古玩一条街——东台路古玩市场。在一家不起眼的小书铺里,他发现了一幅破旧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的右上角写着“天下全舆总图”,左下角注明“乾隆癸未仲秋月仿明永乐十六年天下诸番识贡图”,在这一注释左边有一落款:“臣,莫易仝绘。”这些文字表明,此幅世界地图是1418年间一幅《天下诸番识贡图》的仿绘品,仿绘时间为1763年,仿绘者为“莫易仝”。地图的左上角还写有一段注释:“凡未加红圈者皆原图所未命名者。”这几个字意味着图上的注释有些是《天下诸番识贡图》原有的,有些是仿绘者后加的,而原有的注释都用红墨加以圈注。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这幅《天下全舆总图》不仅画出了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海域(其中包括南极、北极和格陵兰岛),并且在美洲和澳洲大陆上都有红墨圈注的注释。很明显,这幅世界地图中的许多内容与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常识完全不相吻合,难道中国人真的早在1418年就绘出了近乎完整的世界地图?刘钢毫不犹豫地当即用4000元钱买下了这幅地图。经过认真研究,他认定该图为真品。

刘著质疑的焦点集中在了《天下全舆总图》的真伪问题上。在种种疑问之下,这幅《天下全舆总图》被不少人断定为“现代不法奸商根据旧地图以及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炮制的伪造品”,网上甚至有人发出了“是讨论郑和同志发现第十大行星的时候了”的调侃。正像《泰晤士报》对此的评论一样,“一向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中国人这一次却不愿意相信是他们的祖先首先发现了美洲”。

 

新航路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人有组织、有计划开辟的不经过地中海,而是绕过非洲或绕过南美洲到达亚洲的航路。发现“新大陆”是意外收获。

 

中西旧商路:

从欧洲角度看,中世纪西方通往东方的商路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达东方各地;一条在南部,经埃及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

从中国方面看,古代中国通往西方有两条商路,一条陆上商路,一条海上商路,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一般认为皆开通于西汉。

陆上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有明一代,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界联系与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明代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并不比海路逊色。田澍《明代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商人》(原载《光明日报》2003/1/28)一文介绍,由于明朝对陆上丝绸之路管理得当,绝大多数外商都能按照明朝的法令从事贸易,使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在明代大放异彩,丝路贸易再度繁荣,并形成了独特的贸易景观。明朝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管理稳定了西北边疆,与广大的西域世界进行着广泛的接触。

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转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历代有所变迁起点包括徐闻、合浦、临海、广州和泉州等等。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之后,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但李约瑟认为明代已有大帆船到过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而进入大西洋水域这对后来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直到明朝,当时欧亚大陆之间还没有直接的海上贸易关系。

 

不管是三条商路,还是两条商路,东方商品要到达欧洲,或者直接到达,或者辗转到达,都必须经过东地中海地区,东地中海地区是东方商品各路商品到达欧洲的汇合之地、必经之地。

 

既然有老的商路,或者陆路直接到达,或者海路辗转到达,为什么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海上探险另辟一条新航路?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

1、原因:

经济原因:

1)15世纪前后,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求日趋强烈,许多欧洲人沉溺于“寻金热”之中

欧洲中世纪主要是庄园经济,庄园经营的主要目的是满足领主及其家人的生活所需,因此有着很鲜明的自然经济特征。但15世纪前后,欧洲大面积土地被开垦,农业技术得到提高和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人口迅速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为城市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一句话,当时欧洲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两个后果:①商品交换更加频繁,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所需交换媒介——货币的数量增大;②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新的社会财富的标志。

所以,对货币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大。而15世纪欧洲各国货币实行金本位制,黄金成为欧洲各国和欧亚各国间国际贸易的唯一支付手段,当时欧洲不流行铜币(体积大、价值小、不方便等缺点),更没有纸币,主要靠金银铸造货币。故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对黄金、白银都特别渴求,甚至当时欧洲人认为有了黄金就可以升入天堂。封建主需要货币购买奢侈品和舶来品,农民需要货币交纳货币地租(似明朝一条鞭法),商人、手工场主需要货币扩大资本,新兴的王权需要货币支付官僚机构的开支和官吏俸禄,因此货币成为财富的象征,成为各阶层竞相追逐的目标。

对贵重金属的追求成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2)欧洲大陆金银产量较少和欧洲对外贸易逆差导致金银恐慌

商业的发展使欧洲人感到贵金属的严重不足,获取金银的来源无非两点:一是开矿,一是贸易顺差。但此二路欧洲不通。

欧洲本地金银产量有限,同时在欧亚国际贸易中,欧洲可供交换的产品不多,欧洲出口货物在亚洲基本没有市场,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入超),更多的时候欧洲是以货币换取亚洲的产品,金银流向亚洲,流向中国,导致欧洲货币短缺。《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已学习过,明至清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出超,积攒了大量白银,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最终使的白银成为了普遍流通货币。当时欧洲出现寻求贵重金属的两种现象,一种是热切研究炼金术,一种是寻找贵重金属产地。

以上两点有人概括为“寻金说”。

3)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商业垄断和商业危机,欧洲人渴望分享东方商品贸易的暴利和香料等东方商品

兴起于13世纪的奥斯曼帝国,1453年灭东罗马帝国,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自古以来,许多东方商品,如中国的丝绸、印度的棉织品、原产印尼的香料,久为欧洲人所喜爱和依赖,这些东方商品沿着商路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欧洲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变得习惯并依赖于外国的商品和市场。

丝绸是贵族之家最受青睐之物(衣之所赖),而东方的香料更是欧洲人的最爱(食之所赖)。欧洲中世纪,由于储藏技术落后,肉食(欧洲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容易变质发出怪味,而香料最主要功能是食物防腐、调味,所以为了压住食物尤其是肉食所发出的怪味,来自东方的香料是极受欢迎的。香料:原产印尼,亚洲香料远到欧洲,单程至少花两年,价格变成原产地的千倍,贵如金银珠宝。从11~17世纪,香料主宰着欧洲人的口味、财富、想象力。包括:丁香、胡椒、生姜、桂皮等。中国“五香粉”(丁香、桂皮、甘草、大茴香、小茴香),印度“咖喱粉”(以黄姜为主,混合胡椒、辣椒、生姜、桂皮、小茴香)都受到欢迎。据记载,英国萨福克郡一个小男爵的遗孀埃利斯·布瑞妮在14181419年一年间吃掉了46条牛、97只羊、44头猪及许多家禽,香料的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即使今天,欧洲仍是世界最大的香料市场。

所以从事贩运东方商品的商人往往获得暴利。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造成两个后果:一是东方商品贸易的暴利为土耳其人所垄断,二是土耳其人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加上土耳其海盗的掠夺,使得运到西欧的东方商品数量剧减,商路不畅,价格猛涨,导致商业危机(商品少而贵)。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因此,欧洲封建主和商人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关于阿拉伯人垄断两条海上商路,课堂时间有限,可不作介绍,以免枝叶蔓延。奥斯曼帝国极盛时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包括南欧、西亚及北非的大部分,“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大体说得过去。)

 

商业垄断和商业危机,使许多欧洲人渴望开辟一条新航路,或者赚取丰厚的利润,或者得到东方的香料、丝绸等。

这一点有人概括为“分享东方商品贸易暴利说”,“追求东方商品说”,“东西贸易道路阻断说”。

 

社会原因:《马可•波罗行记》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

当时欧洲出现寻求贵重金属的两种现象,一种是热切研究炼金术,一种是寻找贵重金属产地。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17岁时开始游历世界,在中国元朝生活17年,回到威尼斯之后,口述了《行记》,把东方,包括中国、印度,说成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人间“天堂”。该书被翻译为很多欧洲语言,当时几乎所有探险家都读过此书。所以,欧洲很多人特别渴望到东方掠夺金银财富。

 

政治原因:葡、西王室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渴望海外财富(土地、贵金属、香料等)

在西欧国家中,葡、西是开辟新航路的急先锋。两国处于大西洋沿岸,便于海上探险,掌握了丰实的航海知识,先进的航海技术,特别是较早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强大王权和中央集权制度,这是“急先锋”的重要政治原因。

欧洲中世纪与帝制中国一个显著的政治差别,就是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国以统一为主流。到中世纪晚期,西欧王权开始强大。12世纪、15世纪出现了欧洲两个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葡、西地处大西洋沿岸伊比利亚半岛,与欧洲其他地区相比,伊比利亚半岛政治、经济的发展均有其不同之处,它们曾被阿拉伯人征服,12、15世纪,葡萄牙、西班牙先后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了强大王权和中央集权制度,欧洲其他仍然处于分裂状态。

葡、西王室基于自身的优势(地缘优势——处于大西洋沿岸,技术优势——造船、航海技术高超,政治优势——强大王权),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渴望土地、贵金属、香料等海外财富,提高在欧洲的地位。

同时,葡、西经济落后(经济上有劣势,),贵族挥霍无度,经济对外依赖度很大,伊比利亚半岛本身不产金银,因此王室、贵族更渴望得到黄金。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魔咒;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要的第一件东西。”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集中、调配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探险,并有效保卫新发现的地区,维护其获得的各种利益。

这一点有人概括为“获得财富说”(细分为“黄金说”“土地说”)。

 

宗教原因:天主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教化异教徒

天主教是11世纪从基督教分裂出来的,流行于西欧,认为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人类,耶稣是上帝之子,是全人类的救世主,自认为是普世的宗教,凡有人类的地方都应该有基督教,教会应该成为大一统的世界教会,异教徒必须皈依基督教。

一神教,凡不信仰基督的人都是异教徒。

16世纪宗教改革后,天主教一统西欧局面结束,更是希望发展新教区。

所以,探险家每到一处,一般都要立十字架,给当地土著施洗。

这一点有人概括为“传教说”。

 

思想原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的精神

当时正值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相信人的价值和能力、力量,人们能够征服自然,征服海洋,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客观条件:

1)物质基础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提供远航所需的财力、物力。海上探险,耗费巨大,包括海船,包括大量的食物、用具、武器、弹药等物资,包括黄金等现金。

2)造船航海技术:

能制造适于远洋航行的海船;已出现多桅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多帆、快速的大船快速主要是确保一定时间内必须到达,否则食物、淡水补给不及(速度条件);船上有火炮,火药武器胜过东方,对付海盗、敌方军队。

指南针在海船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是远洋航行最重要的导航仪器(方向条件)。

3)地理知识:

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中世纪天主教会持“地方说”,当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地圆学说开始流行,不仅知道“地圆”,大地既然是球(圆的),在理论上便可以朝某个方向一直前进,最后又回到原地,而且测出地球的大小,与今天4万公里非常接近。不是太大,便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安全到达。倘若太大,海洋过宽,而帆船的航速又很有限,便不可能横渡大洋。因食物、淡水时间一长,便会腐烂、变质。

出现精确的地图,如海洋大于陆地,海洋彼此相连,并包围着陆地,理论上可乘船到达各大陆、各大洲、各大岛。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表现:

两个国家,两个方向,三条航线。

1)1487年,迪亚士→非洲西海岸→好望角(美好的希望)

已有10个月,船员疲倦,日常用品、食品所剩无几,强烈要求返航。葡萄牙国王认为,这个海角的发现为海洋探险事业带来“美好的希望”,故名。尽管未开辟成功,但为后面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奠定基础。

2)1497~1498年,达·伽马→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

开辟了东西方最短的航线。

3)1492年,哥伦布→大西洋→美洲

哥伦布“西游”是在西班牙王室赞助下。1484年哥伦布先向葡萄牙国王请求资助时,遭到拒绝,因葡人正确估计出哥伦布的计算结果是错的,他们确信地球比哥认为的还大,海洋更宽,前往东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绕过非洲而不是横渡大西洋。哥伦布“西游”有两个意外成果:一是开辟了欧洲到达美洲的航路;一是“发现”了“美洲”这个新大陆。

印第安人:哥伦布先后四次到达美洲,一直以为到了印度,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为:印度居民)。

西印度群岛它是拉丁美洲的一部分。把这些岛群冠以“西印度”名称,实际上是来自哥伦布的错误观念。1492年当哥伦布最初来到这里时,误认为是到了东方印度四周的岛屿,并把这里的居民称做印第安人。后来人们才发现它位于西半球,因此便称它为西印度群岛。由于习惯上的原因,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东印度“西印度”相对称的一个地区名。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误认为印度,后来欧洲殖民者就称南北美大陆间的群岛为西印度。同时指称亚洲南部的印度和马来群岛为“东印度”。故马来群岛也曾称东印度群岛。荷兰殖民者侵占今印度尼西亚为殖民地后,称该地为荷属东印度。

4)1519~1522年,麦哲伦→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

麦哲伦船队两个成果:一是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一是开辟了欧洲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到达亚洲的航路。

麦哲伦死于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

2、特点:

时间上:有先后

1)在西欧国家中,葡、西是开辟新航路的急先锋(“小国崛起”)

两国有“牙”,却无“芽”,商品经济不发达,何以领先?原因:处于大西洋沿岸,便于海上探险;

掌握了丰实的航海知识,先进的航海技术;较早建立中央集权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等。而其他国家或者分裂,或者处于战争状态。

2在两国中,葡领先

原因:疆域上,国土面积小,三面为西班牙领土包围,只能向海上发展;葡人掌握了较多的航海知识和技术,在地理知识方面比西班牙先进。不资助哥伦布“西游”即是明证。较早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12世纪);黄金缺乏情况尤为严重;⑤亨利王子的积极推动。

亨利王子13941460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作为王子亨利向往历险、战斗的生活。同时他又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看来到未知的地域探索并把基督教带到那里是一个基督徒的职责。亨利王子一生奉献给了航海事业,终身未娶,设立航海学校奖励航海事业一生4次海上航行经历,无愧于“航海家”的称号,是他组织和资助了最初持久而系统的探险,也是他将探险与殖民结合起来,使探险变成了一个有利可图的事业。在40年的有组织的航海活动中,葡萄牙成了欧洲的航海中心,他们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流的船队,拥有第一流的造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的探险家或航海家,如果没有亨利这一切是不可能出现的。

空间上:分东西——欧洲东行葡支,欧洲西行西支

东行的迪亚士、达·伽马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葡萄牙王室认为前往东方的最近便之路是东行,故支持之。西行的哥伦布、麦哲伦得到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组织者:封建王室是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资助者

封建王室(或政府)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和资助者。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联合扩张。依据: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商人的扩张要求,就没有新航路的开辟;没有封建王室、政府和贵族的参与,同样不可能产生新航路。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葡、西一度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但商人资本在葡、西二国没有转化为产业资本,主要是投资地产、爵位、奢侈品,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开辟了新航线:到亚洲,到美洲,到澳洲。

发现了新陆地:美洲,澳洲(17世纪初,荷兰发现,称为新荷兰。)

3、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新航路开辟前后人类交往比较

 

范围

区域性、地方性

全球性

渠道

陆路为主

海路为主

内容

经济为主交往

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全面交往

方式

间接交往(分段分地区接力式)

直接交往

时间

间歇(时断时续)

频繁

特点

间接、间歇、局部交往

直接、频繁、全面交往

4、引起了“商业革命”

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贸易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基本含义:改“地区市场”为“世界市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世界市场)

(农业革命:改采集、狩猎为农牧。工业革命:改手工劳动为机器大生产。信息革命:改机械为电脑)

主要表现:

1)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贸易范围方面)

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了。除了传统的区域贸易(如地中海贸易、中欧贸易、波罗的海贸易、大西洋沿岸贸易等),还发展了跨洋贸易,即欧洲与亚、非、美的贸易,而且都是直接贸易,跨洋贸易把欧洲、亚洲、美洲连接起来了,初步形成了早期世界市场。

大西洋沿岸地区是欧洲跨洋贸易的出发点,跨洋贸易有两条航线,一是往亚洲,一是往美洲。葡、西是这两种贸易的开拓者。

当时世界市场的特点:以西欧大西洋沿岸为贸易中心;以土特产(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等;美洲的玉米、烟草、土豆、甘薯)、奢侈品(非洲的象牙)、手工业品(枪支、工艺品)、奴隶为主要商品;以欧洲商人为市场主体在洲际贸易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西欧,西欧商人驾驶船只穿梭于各地,通过控制商业和航运业大发横财

2)商品种类的日益增多

世界市场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但以土特产、奢侈品、手工业品、奴隶为主要商品。欧洲市场除了传统的丝绸、瓷器、香料外,还增加了新的商品,如亚洲的茶叶、美洲的玉米、烟草、非洲的象牙等。而其他地方的区域市场,也是互通有无,如美洲市场,就有其他洲的土特产品。各国市场上,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出现了许多新的商品

特别是16世纪到19世纪北大西洋出现了“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首先,欧洲奴隶贩子的运奴船装着劣质商品,从欧洲港口出发,到达非洲,这叫“出程”奴隶贩子到达非洲后,用价值很低的商品与黑人部落的酉长交换年轻力壮的黑人。尚处于野蛮愚昧状态下的黑人部落及其部落首领,在奴隶贩子的挑拨离间、威迫利诱下,黑人就像商品一般被奴隶贩子收购。接着,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这叫“中程”。到达目的地后,黑人再次被卖送到矿山或种植园做奴隶。最后,满载金银和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这叫“归程”。这样,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400年之久。

到达欧洲的商品增多,有两个影响:一是解决了此前欧洲的商业危机问题;二是欧洲商人成为市场主体,也打破了奥斯曼帝国的商业垄断,赚取了丰厚利润。

3)欧洲商路贸易中心转移

欧洲的商路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葡萄牙首都、塞维尔西班牙南部城市,现在已更名为称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第四大都市等城市取而代之,而伦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意大利地区、奥斯曼帝国的商业地位下降了。

欧洲与外界的联系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使得大西洋沿岸国家的商业地位大为提高,由地中海时代进入到了大西洋时代

4)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劵交易所。这类型的股份公司,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荷兰则有1602年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1621年成立的荷兰西印度公司等。

以往有地区市场,商业成本不大,商业经营通常是由个体公司经营(个人出资、个人经营)或者合伙公司经营(多人出资人经营)。但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贸易规模的扩大,所需要的贸易资金就特别的大。由于个体公司或者合伙公司自身难以解决,银行借款也不能满足巨额资金的要求。所以就出现了新的筹集资金手段,出现了股份公司,他们通过发行证劵(股票、债券等),来进一步集资(筹集资金)。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集资,把全部资本划分等额股份,股东认购股票,不能向公司退股,但可以通过证劵交易所转让其股票。所以又产生了证劵交易所之类的证劵市场。

股份公司虽然是合资企业,其经营方式与个体公司或者合伙公司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筹集资金的渠道扩大了,企业规模更大了;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了,股东很多,不是所有股东都直接参与经营,直接经营者很少,间接经营者多,将企业经营置于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当股东认为企业经营不善时,会抛售股票,对公司经营人员产生强大的外部约束力量,企业经营更规范了。

 

5、引起了价格革命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非洲、美洲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欧洲的黄金、白银数量激增,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16世纪以前,几百年内,西欧物价一直比较稳定,但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快速上涨,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大约四倍,其他欧洲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16世纪末,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但它们传统的经济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物价猛涨对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致被称为价格革命。影响之大,近乎“革命”。

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所以在经济史上被称为“价格革命”(特点:上涨幅度高;持续时间长;产生影响大)

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损害的有部分人。一部分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他们的实际收入因货币贬值而减少,陷于贫困破产,所以有些封建主不得不放弃封建剥削,采用资本主义方式剥削,如英国的圈地运动(页30“历史纵横”);另一部分人是城乡的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处于被雇用的地位,而国家为保护雇主的利益,一再颁布限制提高工资的法令,致使工资的增长幅度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第三部分人是一般贫苦农民,只能尽量节衣缩食,降低消费水平。

在价格革命中获利最大的是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的商业资产阶级,他们大发横财

这一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主衰落、封建剥削方式衰落)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关系,有人以为价格革命是商业革命内容之一,有人认为二者是并列关系。教科书持后一观点。

商业革命拉开了经济全球化的序幕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商品和原料市场问题。

价格革命实际上解决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第一要素,即资本原始积累。

 

6、引起了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活动的高涨

殖民扩张与新航路开辟是同步的,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就是殖民扩张的过程。近代殖民主义侵略有三次高潮,新航路开辟引起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是第二次、第三次。

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葡支东行,故其扩张的方向和地区主要在非亚,美洲尚有巴西,故曰由欧向东,以亚非为主;西支西行,故以美洲为主,兼有亚洲之菲律宾,故曰由欧向西,以美洲为主。

“教皇子午线”和殖民地第一次瓜分

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出现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当时流行两种观念:第一,基督教国家有权力占领异教徒的国土;第二,教皇有权力决定尚未被基督教统治者所占领的土地的主权归属。

教皇子午线是1493年5月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殖民地的分界线。规定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并把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都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两国又缔结托德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东移动270里格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同意的分界线,开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之先河。1529年双方又签订《萨拉戈萨条约》,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再划出一条线,作为两国在东半球的分界线,线西和线东分别为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西、葡两国首次瓜分了整个地球,疯狂进行殖民掠夺。

7、其他:

1)促进了农作物、疾病、天主教的传播

传染病:到新地区,由于免疫力差,危害更大。

2)导致人口大迁移,人种分布大变化、种族大灭绝

3)激发了虚构传奇文学的创作:如拉伯雷《巨人传》,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里弗游记》等

4)给欧洲人日常生活带来变化

餐桌:玉米、土豆、西红柿等;饮料:咖啡(非洲)、可可(美洲)、茶叶(亚洲)等。

5)促进了全球性的文化交流

西学东渐、中学西渐、兰学东渐等。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