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教学设计】说“木叶”

  发布者:禄宏丽    所属单位:周口市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12-14    浏览数( -) 【举报】

                             “木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    

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寒塘坐见秋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唐.赵嘏《寒塘》

    这些诗句寄托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的期盼。但大雁何以能表现这种情感?今天我们在学习《说“木叶”》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更深刻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全文谈了怎样一个文学现象?

——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2、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五段。

   3、请大家说说作者是怎样阐释暗示性的?

—— 繁茂枝叶——密密层层——浓密                     

——树干——落叶

   4、回到开头,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大雁何以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信息期盼的情感?

      ①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浓浓的思乡之情

            提示: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②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思念远方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

提示: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对以上两句诗的理解,暗示性起了重要作用。

三、梳理探究

    1、作者通过什么发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 ——“木叶”

    2、作者在文中说“木叶”就是什么意思?   ——“树叶”

    3、那么诗歌中是怎样使用这些意象的?(依课文顺序,学生寻找诗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树:为何不说树叶?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叶:难道为了简练?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木叶:树叶为何无人过问?

                                                  

九月寒砧催木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 ……        落木:为何对“木”如此不肯放弃?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4、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落叶、空阔、疏朗;        树:繁茂、层密、浓阴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5、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木头——门栓、棍子、桅杆——透着黄色、干燥、疏朗的清秋气息

       树:树干——叶子——褐绿色——湿润——饱满、缠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色泽上的)

四、巩固延伸

   在我国诗歌中,“梅”“柳”“草”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

   示例(一):梅

         ①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梅花生长环境苦寒,象征着人生的逆境。诗人借梅花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②陆游《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开放时正是大地白雪皑皑,银装素裹之时,梅花冰清玉洁。诗人有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的,也有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的。

示例(二):柳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客舍青青柳色新    ——常用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示例(三):草

①小草秋枯,春生,夏荣,年年如此,生生不息的活力。诗人常用来赞颂顽强的生命力。如: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②小草连绵不断、延展天涯。诗人们就常用它来抒写离愁别绪。如: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五、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具有暗示意义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                  

板书设计

                     “木叶”    林庚

           文艺论文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木:落叶、空阔、疏朗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外形上的)

木:透着黄色、干燥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色泽上的)

 

 


附件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