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研修心得】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布者:许志鹏    所属单位:周口市第二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09-02    浏览数( -) 【举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西周时代社会现实生活,也是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她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知中国古代先民的意识情趣,感知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颠峰时期,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是一个歌唱的时代,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正因如此,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每位语文教师面临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使之引发思考,同时这也是对文言文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探索、尝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等老生常谈的现象,改变课堂教学沉闷乏味、单调落后的现象,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潜能。首先诵读诗歌是理解诗歌的钥匙。每首诗歌的教学,先让同学们从聆听名家配音朗诵开始,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吟诵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正如古人所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营造诵读诗词的氛围,把学生带人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在吟诵诗歌的同时,通过对经典名著的点评,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到课外去吮吸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把同学们带入图书馆,让他们与好书为友,以诗词为友,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阅读能力。这也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比如说教学进入到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时,利用多媒体,利用图片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意境,帮助学生领悟浪漫主义理想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借助图书馆,讨论解决“东汉婚俗”、“七夕节”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学习语文离不开朗读,高中诗歌教学更要从诵读开始,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通过诵读古诗词,品味古代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摒弃琐碎的讲解,做到少讲,精讲,让学生品读出诗文的美,以诵读带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说明了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而且,多读、精背是长期以来人们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提高诗歌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那么,怎样才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进而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情感、意蕴呢?

   第一,音读——初步感知诗歌

   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即读准字音,不落字,不加字,不重复,发音响亮清楚。尤其要读准多音字、地名、人名等。其次,要读出节奏和语气。学习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要学会把握节奏,准确把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诗歌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大有帮助。此环节可采用自由读的形式,让学生至少读诗歌三遍以上。第一遍可以边读边注音,第二遍边读边划出节奏。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范读、领读,让学生明白句子停顿的技巧,然后逐渐让学生自己去读。第三遍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知诗歌大意,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不明白的标识出来,留作下一步去解决。

   第二,意读——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生大声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大意。要能够做到读懂诗歌原文,明白诗歌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这一环节应该由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边读边疏通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查找资料,想法自己解决或者小组互助。无法解决时,做上记号向老师请教,比较普遍的问题由老师在班上讲解。解决疑难后,由几名学生站起来译读,其他同学和老师共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疏通诗歌大意后,学生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古典诗歌可以概括每一句或每一联的内容,现代诗歌可以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第三,情读——体会诗中情感

   情是诗歌的魂,它渗透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常与事或景交融,诸如山水情、爱国情、朋友情、儿女情、母子情等。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老师出示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可以默读、跳读、自由读。如在学习《涉江采芙蓉》时,用跳读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全篇中浓缩作者情感的字词、诗歌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精读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具体品味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概括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认真体味,学生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并能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体会到诗中的意境美、情感美,体会到诗歌的弦外之音。此时让学生情读即有感情地朗读,就会水到渠成。

情读,既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又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

   第四,美读——读出情韵

   朗读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此环节学生要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化实为虚,生发出审美想象空间,由一情一景想到同类的情与景,由此情此境想到彼情彼境,由作者一己之情之爱想到人间大情大爱,读的时候做到表情传神、抑扬顿挫、心口合一、因气求声。美读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读指导,如诗歌的语调、节奏、轻重快慢的变化、情感的起伏变化等,使学生学会用声音来再现诗歌的情韵。

   如在美读《再别康桥》时,老师可对学生进行如下的美读指导:语调低沉,节奏舒缓,感情惆怅、依依惜别,轻重快慢的变化 (以第一小节为例)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 /云彩△)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重读:【    】 轻读:(   )

    在美读环节,老师如能在学生诵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更会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强诵读的效果。如在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可以播放《高山流水》,让学生在悠远的气氛中去体会优美高远的情怀,并把这种情怀用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样的诵读定会事半功倍,让学生终身难忘。

    这就是诗歌朗读教学的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可总结为——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其实质是读准、读懂、读清、读好。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而且每个环节诵读要求不同:音读时要语音、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意读时要把握诗歌大意,语句流畅,衔接自然。情读时要读出诗歌节奏和作者情感。美读时要用个性化的语言读出诗歌的情韵,引发无限遐想。总之,诗歌朗读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诗歌知识,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主动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让诗歌教学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所以,高中诗歌教学要注重诵读。

    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诗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造的火花。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理想境界。《师说》认为:老师就是传授知识,解释疑惑问题的人。那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解释疑惑问题?如何当好引导者与合作者?《论语侍坐》给了我们启迪,孔子让每位学生言志,给予每个人畅所欲言的机会。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因此,要使学生对久远的诗歌文化作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达到赏析,我们就必须营造一种诗歌赏析的氛围,本着“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孩子更加聪明,让发展更为全面,让教学更富创意”的宗旨,教学中我不断启发学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背景,去理解、赏析诗歌。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的教学课堂,教师进行作品背景介绍后,将课堂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要以学生的自我感悟为主,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他们了解的文学作品及文学作品中对曹操的认识,畅谈对诗歌的理解,进而把握诗歌的主题,达到赏析诗歌的目的,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有的学生说“曹操是真英雄,不是奸雄”。有的学生说“曹操是位出色的诗人,不当丞相,做一个自由诗人多好”。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基础。课堂是开发潜能、培养智能、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使语文课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诗文的赏析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配合教学,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想法,举办一个“诗词知识”竞赛。让学生们进入备战状态,分组准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知识储备。经过一系列的比赛,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更加鼓舞了学生的士气,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的热情。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她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研究、探索这一文化经典中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需要,是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引导现代的中学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圣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4、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当然,我并不是全盘否定课前的预习,其有存在的价值。学生自主的去熟悉字词,了解家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及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更是一件令老师无比快意的事了。可这恐怕只有寥寥几个的学生吧,对大多数同学而言,预习只是一种停留在形式上的作业罢了。所以对诗歌的新、陌生就能成为大多数学生的共同特征。而这何尝不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呢?

  当然“教无定法”,以上只是我在诗歌教学中的一点点不成熟的思考,探究和实践,恳请得到同仁的指教和帮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是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今后语文教学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