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提交一篇利用信息技术融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作业周期 : 2020-09-18 2020-11-25

所属计划:高中化学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提交一篇利用信息技术融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发布者:张进生

提交一篇利用信息技术融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案例

提交者:学员侯业萌    所属单位: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20-11-18 08:00:30    浏览数( 0 ) 【举报】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任何阶段的教育之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教学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渗透时代精神,适应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要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基础。目前,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也因此成为教学科研的重点。

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1]

“信息技术”,简而言之就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处理信息的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在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存储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总和。本文所适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信息技术。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2] 。具体有很多种提法,本文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应属于小整合论之范畴,特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学科教学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

 

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当代信息社会,知识量迅猛增加。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单靠文字教材和传统教学媒体(语言、黑板、粉笔、挂图、模型、标本等)要达到这个要求,实在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各科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将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解决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加与有限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开辟新的途径和领域。

其次,与信息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各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已经逐步颁布实施,一个新的教材体系正在我们面前慢慢展开。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个过渡阶段尽快做出反映,逐步能动的调整、改进现行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以便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标准,尽快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献给课改。

并且,许多教育专家也承认,尽管与工业化商品生产相似的班级课堂授课制并非整合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和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最佳环境。但在我国现阶段,以完全的个别化学习取代所有的班级授课,从理论上并不成熟,从财力、物力上也不现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我国主要的授课形式。

所以,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是课堂教学的改革。高中《化学课程标准》(P2)中明确提出了实施新课程必须更新的七种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一直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主角”的一线教师,如何正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精神,充分利用和挖掘现代信息技术及其资源,体现新教材意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情景,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就成了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可以被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从教学的角度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信息系统内的信息传递质量、数量和有效性。由于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也使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所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教学在符合传统教学理论的同时,有选择的借鉴现代教育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哲学理念,采用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建构出来的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它更关心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为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首先,建构主义对学习有独到的解释,它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建构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表征,以便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来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加工。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性、协作性,它提倡的是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5]。其中, “情景” 、“协作”、“会话”这三大要素的有机合成成了课堂教学的中心;“意义建构”成了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密不可分的关键环节。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征分析,还要考虑如何选择与利用媒体来整合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正是基于对以上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思考,以及针对目前基础教育现状的分析,本课题将研究的重点定位于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实践的探索。

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整合的现状与思考

2.1  国内外研究分析

20世纪在80年代早期,一些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他们认为非常乐观的预测.到90年代将会有数百万部个人计算机出现在美国的各级学校。1995年,全美各级学校,包括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其它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中,已经拥有了近一千万台电子计算机(包括终端),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数居世界第一,对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及依赖程度.美国也居世界前列。

直到80年代末期,中国才开始掀起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潮,这种热潮也成为各类媒体和教育刊物的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和教师也曾发出呼吁:计算机引进中国教育,必将引起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甚至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革新。然而,十多年过去了,这种设想却依然没有像美国一样成为现实。不仅如此,当今所谓的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堂的整合教学,除了由于不少学校舍得花钱购置微机、上校园网而为学校增添了一道外界人士参观的风景外,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变化:就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而言,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至今尚未形成比较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强的模式;相关的论述文章,多数只提供一些原则或建议,并没有处方性的解决方案;各相关网站上,尽管不多、但的确有优秀的课件,如何使这些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包括应用的时间、频率、时机以及课件本身的进一步完善等等,还有许多实际的软问题需要解决;不少地方的多数教师应用多媒体,只不过因为它是各种优质课评比中必备的加分项目而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灌”、“填” 的模式依然让学生体味着无奈的“苦学”!

朱彩兰,钟柏昌两位老师就曾在《从GCCCE2003教学案例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一文中,对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做过精辟的论述。文章认为,尽管我们在创设环境、演示展现、练习测试、表达交流、组织合作、获取资源等几个方面可以算是有了“可喜的进步”,但整合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课程整合表面化、预设目标理想化、教学过程模式化、资源认识狭隘化、教师角色两极化…… 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对“整合”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片面追求整合的形式,而忽略了对整合的实质的把握;同时,受信息技术工具性的影响,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准确的定位,产生了崇尚信息技术实体的现象(只求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上课,只求信息技术的引入),却忽略了信息对文化的承载、传输和交流。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能踌躇不前。因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需要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宏观物质之间的反应。以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具有多媒体集成和资源共享等多种强大功能的信息技术,理应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情况调查


表2-1 被调查的我校教师基本情况[6]

为了了解和推动我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有利于更深入地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诸多问题,20031215日-2004111日,我们对我校一线的部分教师


职称

见习期

高级

一级

二级

13

5

21

44

现任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28

36

19

所教学科

数学

外语

语文

物理

化学

生物

政治

历史

地理

13

16

14

14

5

5

10

1

5

教师总人数

83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与态度、我校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等问题。被调查教师涉及到我校高中部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尽管各学科教师在被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有较大差别,但在相应学科组中的比例,少的也在40%以上(化学),多的占66.7(外语),他们的意见应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见表2-1)。

2.2.1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情况

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整合,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尽管学校教务处去年曾对大部分教师进行过不间断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有些教师还是说“不会”、或“不熟”。为了进一步更具体地了解教师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祥见成果1)。结果如下:

(1)从总体上看,我校能够“很熟练”或“比较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的教师与“不熟练”或“基本不会” 操作计算机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还多。说明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欠佳,学校曾经进行的计算机培训效果值得商榷,或者说学校还应该尽快加大计算机培训力度,才能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

(2)我们的教师对多媒体的掌握,整体较差,高一二与高三的教师不存在显著性诧异,从而也可以说明不同年级的老师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认为熟练的教师只占百分之几,教师对这一教学方法不熟练,一方面,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另一方面应用的频率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从学生调查表中我们知道实际上教学中对多媒体的应用次数是很少的。  

从这方面来看,教师不熟练也是在情理之中的,用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熟了,熟则能生巧吗!同时教师的心态也是很关键的,在学习这一新技术之时不以主动的心态面对是不可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要完成由传统教学到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过渡,不是骨干教师勇于否定自我、更新理念,就是有青年教师敢于利用自我的优势、争取和创造条件、承受各种形式的压力,来尝试和研究信息技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即非有“第一个吃螃蟹者”不可!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了解程度

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之后,与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相关的就是教师本身信息素质的高低。我们对这方面的调查表明:

(1)学校大量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起码已经从“了解层面”上得到了初步的回报,教务处和教科研处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与对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了解几乎没有相关性。年轻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较高,直接促使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熟悉程度也较高;相反,老教师的对微机的熟悉程度可能影响了他们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了解。但各种教育教学传播媒介较长时间的、甚至有时显得过热的宣传和熏陶,使得老教师不是太落后。其实,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其微机操作技能与应用微机或网络进行课堂教学的整合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多媒体教学的前提,但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碰到的新情景、新问题的处理和解决,又何尝不是计算机技术的新的提高?并且这种在实践中的主动学习应该比单纯的“学”更实用、更有针对性。当然,这也必须建立在教师本身有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的基础之上。

 3)在讨论、整理调查结果的过程中,还发现了调查表中没有涉及的问题:许多教师还一直在坚持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观点。首先,我们所说的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等于“混合”,它是一个和谐、互动的过程,是系统方法论的一种体现。其任务是研究如何在已有的课程中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如何使它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的。其次,“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与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有质的区别:整合教学强调从教学的整体考虑,强调融入,它应该包含CAI,并且整合教学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的要求比CAI要高;另外,整合教学强调计算机应用于教学,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3],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加强已有的学习目标,计算机是教学的伙伴,是一种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

另一个方面,这种观点恰恰又反映出了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的薄弱和粗浅。我们需要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和特点的认识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和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是否愿意、能否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对这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

1)多数教师对“使教学直观和增加学生兴趣”持肯定态度,而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更深层次的作用则不能够透彻的认识,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证明出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了解很少,无论是在教学或是理论都是很肤浅的。不能够深刻的认识,就不能够具体的应用到实践中,从而也就不可能体会到它的优点所在,就会使认识产生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并非偶然,在上面我们对学生调查中发现使用的频率很小,调查教师使用情况和对理论知识的了解情况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这些都说明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只处于简单的初级阶段,只是把生动的图形、动画、视频、声音与教学内容简单的组合到一起。

(2)对于增加学生兴趣方面,不同年级的教师所持态度并不一样,所占的比例分别为高一二教师为81.30%和高三教师为52.60%,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兴趣方面是肯定的,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在高三教学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并不能被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不能例外,相当一部分的老师认为高三不存在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学习加努力就够了,努力就会出成果,没有兴趣也无所谓,这种观点在现在的中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各种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同样也会使高三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高一、二与高三的教师在对教学策略的处理上有所不同。高一、二的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景创设”、“如何发挥其启发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方面均有所侧重,对“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高三的教师却比较看中多媒体技术对课堂上的“教学容量和密度的增加”,调查结果中也只有这一项高三的教师高于高一、二。这说明,我校在现在的考试体制下,依然也只能沿袭传统的高中教学策略:学生在高一、二将高中教材中的绝大部分知识学完,到高三的主要任务就是复习、巩固,将不会的“补会”,将会的记准、记熟来应付高考。这本无可厚非,但值得注意的是,高三的教师实在不该忽视调查中信息技术的前三项功能:复习中也应有情景的创设,也应该“启之以法”,不能忽视学生兴趣和爱好,不能只搞“题海战术”而忽略了学生对整个高中知识和能力体系的重新构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只是偏爱低年级的学生。实际上,如果能把握好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几种教学功能,它在高三复习中同样可以有不错的表现。当然,这种状况也可能与学校领导的指导思想或某些暗示有一定的联系。

 

四、影响我校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发展的因素

我校的校园网建成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但各学科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整合课堂教学的现状很不乐观,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对影响我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

   许多教师在潜意识里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排挤信息技术,减缓其进入课堂的进程。一是觉得信息技术太高深,总以“我不会,也学不会”为理由。他们的平均年龄较大,对信息技术的了解过少,加上课时一般比较多,能够用来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时间太少。二是即使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要在课堂上应用课件进行辅助或整合教学,需要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基本没有年龄上的差异。这说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推广者、实践者的确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来支撑和抚慰。同时还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当然学校也必须尽快对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滞后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三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尚处于研究探讨阶段,一旦应用不妥,会影响教学进度和学生成绩,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在这一点上年轻教师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刚刚工作不久,即使有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整合实践的热情,也不大敢于进行实践性的课题研究。他们的教学能力能否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基本上就取决于所教班级半年或一年之内的成绩排名。要实现这个短期目标,课堂上采用集训模式,显然比较容易奏效。

更何况,我校从去年开始将教师的津贴与所任班级每个月月考的成绩排名直接挂钩,这对我校刚刚开始不久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实验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如果确有一种方法,既能使学生在一两个月内完成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学会自主、主动的学习,又能很快的提高月考成绩,当然更好。但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近九年的学法“惯性”,岂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洗心革面?!教法、学法改革和短时间内的“学分成绩”的提高这两方面,实在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难怪有的教师说:“教改,谁敢改?谁改谁倒霉!”因为无论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没有一个人愿意在“学校不但不给经费反而还要扣掉部分津贴”的情况下,去进行有一定风险的教改实验!

如此看来,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学校缺乏长远、现代、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应该是我们推广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亟待解决的软问题。

 

五、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前景的认识

现在我校尽管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场所,但里面只有椅子没有桌子、学生作笔记困难、教室太大、一个班上课过于空旷等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因此还不是最佳的教学环境。但如果条件允许,以后是否想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和能力的自主构建?为此,我们将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前景的看法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高一、二教师和高三教师对信息技术整合前景的认识不仅不同,而且存在很显著的差异。这与前面不同年级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和特点”认识的调查结果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超过一半的高一、二教师表示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想用信息技术来拯救沉闷的课堂教学的。这不仅是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希望,更是现代信息社会,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希望!而将近60%的高三教师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无所谓”的态度。可以想象,如果很少用甚至没有用过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教师,是不会体验到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活力的,同时,也不可能对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硬件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磨炼和辛酸有深切的感受。所以高三的部分教师也只能选择“无所谓”,因为,其中肯定带有“不知道” 的成分。

另外,两个对比样本中分别有21.4%和28.1%的教师选择“不想用”。说明这部分教师不是对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有抵触情绪,就是对前面调查中提到过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否在我校尽快得到改观持怀疑态度。这一点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依据常规做一个比较乐观的估计:高一、二的教师大部分是要跟到高三的,但愿这个群体能将对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热情也带到高三;更希望高三的部分教师“下放” 到高一、二时,能够抽出点时间和精力,关注一下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发展,关心一下国际国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最新进展,从而有利于在新的教学改革中依然立于不败之地。

    学生的调查情况基本于教师情况相吻合,详见成果一,不再赘述。

2.2.2  反思

分析了学生和教师调查结果,我们至少能有以下清醒的认识:

我校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现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传统,缺乏适应网络时代和信息化社会所必需的理念和方法支持,课程改革实施的软、硬件支撑体系都不太完善。此外,教学的现状与学生的素质也制约着整合教学的发展。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缺乏信息科学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课堂上进行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实践。与发达地区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相比较,我校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多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在我校目前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在教学设计上依然是“概念——定义——知识点——练习”的老面孔,且对知识点分析得过细、嚼得过烂、“填”给学生做题时可能碰到的题型过多,以至于学生碰到没见过的题型时,总是理直气壮的说“老师没讲过,我怎么会做?” 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在短时间内、对小的知识点的积累可能有不错的效果。但它迁就了学生的惰性,对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来说,只能算是一种毒品式的摧残!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P2)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从这七种课程理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四个着眼点:生活实践、自学、情感、未来。即新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于通过学生自己主动地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完善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学到探索未来所需要的方法和技能。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正是基于这种理念,才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我校青年教师人数众多,要求得生存和更大的发展,无论如何不能只继承老教师的定势。一定的信息素质是年轻人的优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也只能从这批人开始,最终由这批人来实施和实现!

第三部分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

应该说,研究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鉴于以上我校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际情况、中学化学的学科特点及我个人的能力和时间保障,现只对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中的部分具体问题作一下粗浅的研究和探索。

 

3.1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思想条件研究(详见成果一)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为化学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情景,它与教学活动共存共生,随着教学活动进程的展开,整合教学正在促使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条件发生深刻的变化。基于我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硬件的配备情况,我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要更好地探索和完善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思想条件: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现代教学媒体意识。二、教师要善于学习,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三、积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理念。

 

3.2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准备研究

    象常规教学中需要备课、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实验用品一样,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化学课堂教学更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在将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出现过的不少问题是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我们将这些问题汇总如下,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借鉴。

3.2.1  硬件设备调试:

①准备好教室钥匙。不发达地区的多数学校并不是每个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功能,所以提前联系管理员拿到多媒体教室的钥匙就成了能按时上课的前提条件。

②检查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相关设备的状况是否良好;电源插座是否合适;如果是笔记本电脑,还要检查电力是否充足,以确定是否带上充电器。

③实验是化学的生命,演示实验的仪器和药品及实验本身必须在课前彩排。在检验仪器和药品是否正常的同时,还要找出实际演示中的现象与课件模拟演示现象的不同之处,以免学生提问时慌了手脚。

 

3.2.2  软件调试与文件备份:

①不论是多媒体操作台还是笔记本电脑,都是公用办公设备,难免会出现相应操作平台的破坏和程序的删减,甚至会遭受病毒的侵袭。所以,准备好课件后,也要提前一天检查上课要用的电脑上相应的操作平台是否正常。

②利用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投影仪进行教学还要注意:投影仪本身需要一定时间的预热,我们不一定整堂课一直都用得着投影仪和电脑。而笔记本电脑本身系统的电源管理往往默认15分钟后关闭显示屏,则投影仪上会出现“无信号” 提示,再次运行时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所以,最好在使用前重新设置“电源管理”,将关闭显示器的时间调至一堂课的时间(40分钟),节约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③做好充足的备份,软盘、光盘、闪盘等形式均可。当然,备份做好后也要先检查备份是否正常;如果有时间,最好不要通过联机共享来上课,以免信息通道出现堵塞或故障时,课件运行中断。有时,十分重要的课甚至需要备课本或投影片上也要有副本,以免意外停电时慌了手脚。

④上传、下载或刻录下来的课件至少提前一天进行运行调试,因为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很可能有数据的丢失或链接的断开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甚至可能出现乱码现象。

如果对相应操作平台不太熟悉的教师用别人的课件上课,最好先将文件打包后再用,以免操作不当,导致上课时运行错误甚至运行终止。

 

3.3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过程研究

不论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在内的各种教育理论将教学设计描绘得多么诱人,它也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操作过程来实践、检验、修正和补充;同时,也是对教育理论本身的扩展和充实。

3.3.1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开始实施之初,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总是提醒我们:“用课件上课时也得有板书啊!”好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板书就不叫上课。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也认为,用大屏幕显示的板书更新速度太快,不利于学生做笔记。但也有教师认为:板书完全可以用屏幕显示代替,不仅显示速度快,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课上宝贵的时间创设更多的学习情景,增大课堂容量;笔记毕竟不应该是“板书的搬家”,而是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摘记;况且,屏幕显示板书的速度完全可以通过属性设置来进行人为的控制…… 两方面的建议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究竟谁更合理、更现实一些?应该怎样处理课件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等问题,只靠单纯的争论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为此,我们特意根据不同的课堂类型:习题型课堂、基础理论型课堂、常识介绍型课堂进行了粗浅的研究实验。

结果表明,尽管不同的课堂类型对板书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课堂本身的需要,将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板书、挂图、例题、随堂练习等教学内容进行恰当地包装组合,编辑成课件。上课时,教师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如何启发、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上,不需要再考虑如何板书(当然必要的副板书不能放弃)、悬挂挂图等繁琐事务,从而大大节约课上时间、提高效率。同时,视频显示和常规板书不必相互排斥。可能只是因为“视频显示”本身是一段时间内的新生事物,才出现了要么排斥、攻击,要么全盘接受的两极分化的现象。其实,它们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又各有所长。整合实践的最终结果应该是:双方互为补充、最后走向融合。

 

3.3.2  实物投影、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关系研究(详见成果三-2)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某些不足,在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方面表现出了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实验是化学的精髓,所以与实验相关的实物同步投影和课件模拟演示,也成了我们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得不研究的具体问题。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化学实验实际操作的利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化学教学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我们深切的认识到: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化学教学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实物投影和课件模拟应该也完全可以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尽管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具体问题,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勇于实践,问题终究是可以解决的。

 

3.3.3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的情景创设策略(详见成果四)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创设最佳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崭新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因此我们提出采用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在对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创设的原则、方法进行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利用多媒体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情景创设的实践:直观情景创设、实验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生活情景创设、化学课堂合作情景创设。

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这种多样化教学策略,对于化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分工合作、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等多种优秀品质,多媒体网络环境正为这种学习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3.3.4如何利用多媒体实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详见成果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主要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涉及实验的内容,配合精心的演示或学生实验,学生兴趣很高,涉及到化学概念及原理微观粒子的运动,由于大多较为抽象,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我们要建立一种模式,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构建,其核心内容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不能忽视两个不可分割的任何一方面,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缺一不可的互动的辩证统一的系统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而教师起组织、引导、调控作用,其教学目标要求教育过程应该采用过程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3.3.5信息技术整合课堂中师生心理、情感变化及相应对策研究(详见成果六)

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当今学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对于学习,家长、教师、学生可能更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其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所谓健康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是狭隘地指肉体的强健。换句话说,它不仅涉及人的生理、心理,而且涉及社会道德方面的问题,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构成健康的整体概念。并且,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积极向上的健康学习心理,和恰到好处的情感波动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更不能忽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应切实研究整合过程中师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紧张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不可否认,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彩纷呈的场面,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情感有增强倾向,但课堂上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能有所减弱,也使教师在教学情感的投入上有减弱趋势。其次,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响应程度也有所变化。第三,学生学习心理压力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第四,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辅助教学手段,也不能把化学学科的实验特色丢掉,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对课件兴趣的提高并没有减弱对实际的实验操作的渴望,实验本身依然是化学的生命。

第四部分   阶段性成果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1 阶段性成果

在短短两年的信息技术整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中,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收获:

① 在实施整合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研究经验和素材,参与研究的教师的信息意识、教研意识、教研能力都有了不小的提高。在2004年3月举行的全校创新教学评比中,由我设计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徐爱荣老师的《乙醇》和孙兰云老师的《二氧化硫》分获一、二等奖(共设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在全校引起不小的震动,也使学校领导在指导思想上对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后来,郭建文负责的分课题中的《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研究》获省级一等奖。

② 对我校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整合教学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不仅为本文教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也为学校领导层迎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教改实验的政策启动与实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在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实践中,我们对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的思想条件、课堂教学的准备、情景创设、自主学习以及整合过程中师生心理变化,尤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视频显示与常规板书的关系,及实物投影、课件模拟演示与实验演示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初步研究,对于实践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找到了阶段性的答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和重复性的课堂行动方案;同时,也着实为我们所学的教育科研方法等理论知识提供了实践与检验的机会。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切入点,为我们以后的教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但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是按照计划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摸索和有益的尝试。并且,我们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下面仅就我们发现的几个计划外的相关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小节,也算是为我们今后的教学研究工作提个醒,减少些盲目,有利于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一、整合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媒体集成,同时也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美的集成;从微观角度研究大千世界中的各种物质之间反应规律的化学,本身也蕴含着无穷的科学美的因子。因此,在多媒体整合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中,至少应该充分体现这两种美的结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促进其人格审美的完善、身心和谐的发展。

音乐之美

音乐教学论认为,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能够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多媒体教学情境中的背景音乐、动画、音响等,同样应该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在课堂上伴随着一种特定的音乐环境,面对饱含形式美和科学美的分子模型或动画——即特定的审美对象时,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其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全部集中于课堂上,这时学生感到的是轻松,和谐和愉快,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由此达到佳境。

应该说,这种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特定情绪,与学生对特定学习内容的理解应该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帮助的程度到底有多大?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不同课堂类型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是否有所不同?有何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相关性?等等,还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② 色彩搭配之美

一个网站设计成功与否,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因为网页设计属于一种平面效果设计,在排除立体图形、动画效果之外,在平面图上,色彩的冲击力是最强的,它很容易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22]。同样,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制作时,也必须高度重视色彩的搭配。因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色彩与学生心理与情感应该存在着某种联系:

  1.色彩有冷暖之分。

2.色彩有柔软和坚硬之分。同色相,明度高,则有柔软感。明度低,则会有坚硬感。

  3.从色相看,暖色给人的感觉华丽;从明度看,明度高的感觉华丽;从纯度看,纯度高的色彩给人的感觉华丽。

  4.色彩能唤醒联想。不同的色相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抽象的联想,红色给人以热情,橙色与人以温暖、欢乐,黄色显得光明、快活,蓝色让人觉得安宁、平静、理智……

……

但是,色彩的这些微妙作用,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究竟能否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课堂中,同一质感的色彩,其效用是否有所不同?差异程度是否显著?课堂教学用课件中的色彩搭配和网页制作中的色彩搭配是否遵循同一色彩理论?……这些具体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需要我们大量的工作来摸索和实践。使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感悟和体验绘画的美。

二、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

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还需要用教学效果来进行评价。我们在前面的调查问卷中,不仅涉及到了随堂检测和期考的成绩,还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等多方面信息,因为我们赞同“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立体的、全方位的,不能简单的用成绩来衡量[23]”的观点。教学评价就是意味着根据某些标准对一位教师或他的业绩进行一种鉴定或价值判断。的确,“对于一些基本的教学要求,评价要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但这不能是评价的全部,更多的应该包括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的评价等”[24]。但是,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中,我们往往过多的关注后者而忽略前者,甚至明明知道它们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有所不同,依然舍不得放弃那传统的惯性与偏见!所以,整合了信息技术的化学课堂教学提倡的是由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建构的学习方式,如果这种方式得以推广,“同样的学习环境、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途径的相关性可能不大,如何客观公正地对他们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出评价就变得相当困难”[25]。这主要表现在:

①不同的学习途径都是为学习目标服务的,只要能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就说明途径本身是正确的。但就学生总体而言,不同的学习方法、途径总该有优劣之分,但如何区分它们?区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本身是否科学?区分本身是否会对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常规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如何体现它们之间的差别?…… 这些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②不同学习途径的学习效果的取得和验证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很长的时间,尤其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学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与成型,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这种过程与结果的矛盾,与我们许多学校的现行政策显然是不一致的。如何解决这类的矛盾?更值得谨慎行事。

③对教师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评价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现在许多学校教务系统仍以教师的教案和作业批改记录为依据,衡量教师工作的质和量。根本不考虑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中巨大的工作量,已经挫伤了不少老师的积极性。同时,利用不同的操作平台研发不同的教学课件,又有“难度的不确定性和工作量的隐蔽性,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测算它所蕴涵的工作量,也就是说测试难度较大”,[26]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和软件平台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需求的变化,工作量本身也在发生着质的改变,急需深入研究一种汲取各种动态因素的、科学合理的量化方法  

第五部分  前景展望

正如前面曾经提到过的一样,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所谓的成果只能算是整个工程的起步。并且,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层次的实施方式[27]L-about 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from 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L-with IT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限于前两种方式,应用层次还比较低。条件允许后,第三种应用方式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式的学习,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将产生更重要、积极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结合中学化学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努力挖掘媒体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中学化学资源库,并努力实现与兄弟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资源共享。化学是一种学科内容有严谨结构的自然科学,要求教学中必须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景,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景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激励其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更好的提高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条件允许后,我们将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开发学件——而不是观摩老师的课件——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促进其能力的升华,并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融合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把化学软件制作由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工具,同时,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开放型的教学。

第四,进一步明确认识,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具有其“特定的时空结构,是有一定限度的,特别要为那些无法用信息技术处理和表达的教学内容(如隐性知识)保留应有的空间。认识并处理好这样的限度,才是真正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8]。也就是说,不能迷信信息技术,更不必刻意追求。应该根据现有条件客观的确定研究方向,并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动向,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也只有回归客观,才有可能将信息技术切实、客观的整合到由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共同组成的中学化学“大课堂”的教学之中。

 


老师评语:
批阅者:工作坊坊主 张进生
批阅时间:2020-11-19 07:17:28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