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发布者:周志红     所属单位:新桥城实验学校小学部     发布时间:2016-06-30    浏览数:0

       我们都明白了办好一个学校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所以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兴衰。既然教师的劳动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的劳动有赖于自己的知识、才能、情感、理想和人格包括道德品质,那么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一个有责任的人。但教师也会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适应不良。适应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个人与环境方面的要求取得协调一致所表现的状态与过程。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待遇也很低、工作又繁杂辛苦,商品经济大潮的来临,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改变,给教师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教师职业的相对稳定性还稍稍给人以安慰,新时期许多政策不稳定,教师也随时面临着“落聘”、“下岗”等考验,这种高付出与低回报的矛盾,造成教师心理的不平衡。 
     2、挫折感。中国有句老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也就是说生活中冲突和挫折随时都会发生,心理专家为挫折下的定义是:“个体的动机行为受到阻碍或干扰,而无法依从事者的愿望达成预定目标,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的心理现象”。引起教师挫折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观念对新时期的变化适应不良;二是本身的生理、能力、知识结构与现实需要不符。 
     3、焦虑状态。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平静心情受到威胁而被激起的状态,是为了调适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每个人都有焦虑的经验,有时适当的焦虑反而是发挥潜能、解决问题、渡过难关或有效学习的动力之一。但若其反应在强度上过高或持续时间过久,就会引发精神或身体的症状,形成焦虑症。它包括三种不同层面的症状表现:情绪层面,包含紧张不安、压力感等不适的感觉;生理层面,包含颤抖、心悸、冒汗、头痛、呼吸困难、泌尿道或胃肠道不适等身体症状;认知层面,包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疏解压力的功能降低等。 
     4、人际关系不协调。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社会而独居,生活在社会里,就必须与人接触和发生关系,这种人与人关系的存在与建立,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人需要别人的关心,需要友谊,需要别人的支持与合作。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彼此坦诚地沟通、接纳;关心他人的幸福和成长;了解自己和客观地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自由而不是企图控制他人,在此原则和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如果违背上述原则,过多地要求他人,就会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针对以上的心理问题,我认为,应用以下的方法进行调适:  
     1、将改变自我,自强不息放在第一位,从而达到了教育的自在境界,提升了其人生的层次。生活中的压力可能并非来源于所陷入的生活困境,而是来源于我们对这些生活经历所采取的反应。所以改变自我是应对压力的首要途径。你无法控制生活降临于你头上的打击,但你可以控制你对于这一打击的态度。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你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你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努力在消极情绪中加入一些积极的思索。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  
      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爱向上攀比,总以为自己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别人的能力、水平与自己差不多,凭什么生活比自己优越,由此而产生一种不平衡的心态,常有一种失意之感。要调整这种心理的失衡,就要尝试换个角度想问题,抽空去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事情,也可采用找寻自己比较擅长的地方,这样就能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生活。我们要学会并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介入生活,这是一种获得心灵平衡的极好方法。而当生活工作压力较大时,可用想像置身海边等优美景点的方法来消解压力,千万不要把自己困在房间里独自烦恼,不妨多与好友会面,可为你带来灵感和解决困难的启示。也可培养一项与几项健康的业余爱好可以调节身心,增添生活情趣,缓解心理压力。 
      3、从我做起,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