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怎样批评孩子?

发布者:宋燕     发布时间:2016-04-07     浏览数:0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作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像我那句“你一天到晚……”这种句式就是典型的指责而不是批评。类似的句式还有“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都不能令人信服和尊重,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让事情变得更糟。
对孩子的批评最好就事论事,只评价事实,不分析动机,因为你无法知道别人真实的动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这里面难免有偏差,不仅有失公正,还很容易授人以柄。假如你的揣度并非善意,无异于强加给人罪名,那就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火上浇油。
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以后,除了滔滔不绝地谩骂讽刺,还一定要深挖动机,剥掉他最后一丝遮羞布,让他的无能和拙劣都彻彻底底暴露出来,最后还必须深刻检讨,当场认错,恭恭敬敬听你的训斥和羞辱。直到他可怜兮兮的样子终于让你心软,让你满足,你才会饶了他。
但这对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认错”本应是内省的结果,如果孩子的内心并没有认识到错误,或者内心虽然认识到错误,但处罚过于严厉而缺少善意,这个强迫“认错”的过程就会成为一次屈辱事件,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侮辱!
我们常常不能察觉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无论你有多么正当的理由,攻击性的语言都会令对方反感,甚至引来回击。假如批评变成了指责,就会让对方把注意力放在维护自己的正确性 (辩解)和抓住你的漏洞(反击)上,结果你话语中正确的部分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向着相反的方向理解,不正确的地方却被对方重点关注,成为攻击的目标。这就成了一场相互攻击的战争,双方都会伤痕累累。
情势一旦势不两立,心思就全在胜负上了,没有谁会在意你说出来的是不是真理。所谓“良药苦口”,那一定是在对方深知自己病得不轻,这碗药一定要喝的情况下,苦口才会被接受。而实际上,就批评这件事来说,深知自己病得不轻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有病的不是自己,所以往往难如你所愿,心甘情愿喝下良药,并且感谢你的救命之恩。相反,他记住的只有“苦口”。
批评是一种否定的表达,如何表达否定而又不造成冲突呢?“平静”是最重要的。你必须是温和的、善意的,不会在情绪上伤害对方,对方才能以理性的态度来接纳。很多时候,批评的失态,或者批评的扩大化,其根本原因都是情绪化。批评者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忘记了批评的根本目的。
批评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打击一个人,而是解决一个问题,帮助人找到正确的方向。所以,如果你认为对方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你希望对方怎样做?不妨直接说出来,不必非要严重否定错误答案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