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

发布者:刘玲     发布时间:2016-04-14     浏览数:0

教师要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心理差异,把握好对不同学生语言评价的“度”,远离语言带来的精神暴力

由于遗传、个性、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上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有差异的。可见,教师用同一评价语言在不同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其教育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其中就包含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对待同类教育问题时,教师在语言运用上应把握好“度”,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评价方式。

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当教师应用同类带有暴力倾向的评价语言,学生作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案例一中的教师用语不当惹来杀身之祸,案例二中教师的用语不当导致难以挽回的学生自杀后果。从他们两个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点来分析,案例一中的学生,父母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个性极强并有叛逆心理,有很强的自尊心,最怕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更忌讳别人揭自己的“短”处。当老师骂自己要像自己的炊事员父亲一样蒸馒头时,他心里感到这是教师有意在羞辱自己,从而激起对教师的强烈愤恨,由此在心里埋下报复的种子……而教师恰恰在情绪冲动时忽视了自己“暴力语言”带给学生的心灵伤痛,没有对学生的内心变化进行观察,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而案例二中的丁瑞婷同学,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学过舞蹈,练过书法,是一个受过良好艺术熏陶的学生,自身修养较好;但生性柔弱,逆来顺受,爱面子,有极强的自尊心。面对教师的语言暴力,她选择以逃避现实来维护尊严的方法,以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来进行无言的抵抗。如果教师能把握住这类学生的心理,悲剧就根本不会发生!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