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周期 : 2020-08-19 2020-09-25

所属计划: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作业要求:

请各位老师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发布者:胡彦华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交者:学员李贤    所属单位:洪山镇石关小学    提交时间: 2020-09-10 16:22:59    浏览数( 2 ) 【举报】

在教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不完全的思维,不完全的推理和概括。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对于问题是非的判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要给予肯定,不能随意打断学生,以免打断他们的思维,阻碍思维的发散。否则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压抑思考,不能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的老师走进“建构” 的误区,不切实际地夸大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上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样不仅没有取得好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很多学生走了弯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种灾难。

一、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可以在学生讲完以后,引导学生如何严谨地思维。例如,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这节果,学生判断出第四、第六、第七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那他们的判别依据是什么呢?这里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他们的回答是各种各样的,而且有一种直觉上的倾向。这一教学段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好地把握新的知识。

数学学习,不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而且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问题从大的方面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二是生活的数学问题。为了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目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是加强题多解、题多变、 -题多思等的训练。二是加强“同条件,多种结论” 或者“同一结论,多种条件”的练习。三是加强开放性、探究性题目的练习。


二、情境化教学,活学活用

在不少学生看来,数学较为抽象,枯燥无味,因此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解题方法和公式,学生只是沉浸于题海,数学确实是索然无味的。但数学其实是充满着乐趣的,只是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师的授课应当运用情境化教学手段,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教师传统的授课方法一般是首先在黑板上写上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讲解几道例题,最后布置几道练习题给学生做。这样的授课方法和流程如同工厂里的流水线,但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常会有疑惑: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呢?对于学生的疑惑,教师往往没有去考虑和解释,就算解释,也通常是以抽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概念,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所以,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最佳的办法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己去动手和感悟。比如在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让他们直观认识“长”和“宽”的概念,然后再深入理解公式。

三、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求异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定式性会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些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例如,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 把刻度尺,如何判断一个小的四边形元件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元件?”这个问题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通过练习,学生充分地发散了思维,对于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本身知识结构。若提出的数学问题远远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或者很容易让学生引起思维混乱,这就是南辕北辙了。这环节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的一个环节。

四、反馈矫正、质疑答辩,排难解感、互问互检,巩固强化。

在这教学段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和方法提出疑问:同时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学生可能注意不到,老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这样能把课后的一些问题放到课堂上来解决,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并且课后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在这一教学段,必须以“解惑”为中心,不能仅仅抗出问题,但没有解决, 否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取得相反的效果。


五、利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想象力

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定律、性质、法则等,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定律、性质、法则之间的关系,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就能够更快速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学生就可以成体系地掌握知识,而无须死记硬背公式。

比如在数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先根据相遇问题的基本公式设计一些变式,例如:小明从A点出发每分钟走60米,小红从B点出发每分钟走40米,10分钟后相遇,那么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米?接下来,教师可以出一道变式题:A、B两地相距1000米,小明、小红分别同时从A、B两地出发,小明的速度为每分钟60米、小红的速度为每分钟40米,那么他们相遇时用了几分钟?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会发现这两道题是互为变式题,只要掌握一道题的做法,另一道题就可以解决。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的例子进行思考和想象,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数学教育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使命,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填鸭式”教学模式、传统授课方法已经跟不上学生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随着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数学教师只有积极探索,改良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法,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共同提升的目标。


老师评语:
批阅者:工作坊坊主 胡彦华
批阅时间:2020-09-10 16:28:21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