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任务三:微课作品截止日期 : 2016-12-25

作业要求 : 要求:

    选取学科教学中某个环节或者知识点进行视频录制,要求视频内容需要有文字说明。在文本编辑框中写明微课设计的思路、教学方法和拍摄使用的工具或软件,也可以下载附件《微课设计模板》填写内容。要求上传的视频画面和声音清晰,时间控制在3min-10min,平台支持直接上传视频,格式要求avi\flv\mpg\mp4\wmv\mov\3pg\rmvb\mp3\m4v。与视频配套的word文档和PPT以附件的形式上传,要求作品名称以单位+姓名+课程名称命名,比如:梅县区第一中学张三重力作用。非视频内容坊主可以审核不通过,项目管理员也会删除。

    请浏览【微课作品赏析】,学习本市骨干教师制作的微课,与坊主共同交流研讨微课制作的技巧和方法,提交个人作品。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任务三:微课作品

提交者:学员曾莉娟    所属单位:五华县棉洋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2-05    浏览数( 0 )



五华县棉洋中学



曾莉娟



七年级《木兰诗》



一、教学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写生字和拼音,重点注意下列字。



   唧(jī)                杼(zhù)    
         
可汗(kèhán 



鞯(jiān)辔(pèi     啾(jiū)   
          
溅溅(jiān



燕(yān)山    
        
柝(tuò)   
          
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    帖(tiē)花黄     
著(zhuó)我旧时裳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①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读作(tie



出门看火伴:“火”同“伙”读作(huo



②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出郭相扶将               郭:古意是外城 ;  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               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③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  
   (动词)  



④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战马 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           策:记下  名词用如动词  



⑤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3.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女儿性情             英雄气概              女儿性情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 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归纳总结】



这样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性,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醇厚质朴又机敏活泼,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广为传唱。



【巩固拓展】





木兰代父从军是一种孝,在战场上拼杀是爱国。那么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又是怎么样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呢?



【预习指导】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比较中西方人物形象异同。



四、板书设计



                         木 兰诗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巾帼英雄  爱国、渴望和平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五.教学反思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老师评语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