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学习心得 > 正文

群文阅读:构建语文教学新愿景——培训心得体会

  发布者:张秋婷    所属单位:泉州现代中学    发布时间:2020-10-29    浏览数( -) 【举报】

群文阅读:构建语文教学新愿景

——市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心得

泉州现代中学   初中语文   张秋婷

本次参加网络培训受到的熏陶和启迪是全方位的。有学科思想的引领,如“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解读”;有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析,如“作文构思怎么想”、“语文教学学评价的注意事项”、“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培养”、“《作文构思怎么想》课例分析”、“新教材的语文专题教学”,以及“国学经典诵读课例与点评”;还有交互多媒体的技术指导,如“交互式多媒体教学《海底奇光》课例点评”和“交互多媒体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同时还有师风师德建设,如“新时期‘四有’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效的师德培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保健”。范围覆盖之广,内容研究之精,可操作性之强,堪称为历年来培训之最。

其中,聆听北京教育学院管然荣老师关于“如何有效设计实施专题式教学与群文阅读式教学的‘任务群’?”这个话题的讲述,笔者也想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谈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群文阅读教学,也叫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理解为选择一个焦点(话题、观念、人物、方法等),跨媒介、跨文本、跨文体深度挖掘内涵的创新型阅读教学。

一、文本交互:群文阅读的本质。

《辞海》曰:“群”,从羊,君声。同类相聚。群文,即同类文本聚集。赵镜中教授认为:“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近几年来致力于群文阅读理论建构的专家学者们达成共识——群文阅读的本质是文本交互。

20世纪60年代,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在《词、对话和小说》中提出把互文性作为解读和创作文本的普遍观念,把文本之间的呼应与互释关系看作是文本存在的基本状态。群文阅读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选文组元、互释共生等方面。

    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老师的经典群文阅读案例——《大美兰亭》。围绕“大美兰亭”这个焦点,潘老师选择了王羲之《兰亭集序》(节选)、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三跋、第十二跋)、王文杰《读贴》、李世民《王羲之传论》、宗白华《论魏晋行草》(选自《论晋人的美》)、林语堂《书法的韵律》(选自《吾国吾民》)等多个文本,由诗序之美链接出书法之美,由书法之美链接出悠久的历史,由历史传承链接出“天下第一”的历史评价,由历史评价链接出美学分析和哲学阐释,互释共生,把《兰亭集序》的文学之美、艺术之美与人格之美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繁复艳丽的语文愿景。           

    笔者执教“匠人匠心”群文阅读课,选择了“鞋匠”“钟表匠”“团扇师”“瓷雕师”“妆糕人”等图片、“泉州海丝申遗”视频、“谁最中国”文化评论《匠人,有什么了不起?》、庄子《庖丁解牛》、冯骥才《泥人张》《刷子李》《苏七块》(选自《俗世奇人》)、杨、丘濂艾江涛编辑《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三联生活周刊·文丛》),利用互文性解读“匠人匠心”这个时代主题,由感性的文化现象上升到理性的文化思考,在多文本互释共生中丰富审美体验,领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思维提升:群文阅读的根基

    群文阅读互文的关联方式多种多样,组织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丰富多彩,极大地提升思维品质。

联想和想象是群文阅读基础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比如:探究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中的“故园情思”主题,可以联想许多经典文本进行互文解读。《长相思》的故园情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李白《静夜思》的故园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故园情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崔颢《黄鹤楼》的故园情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外还可以联想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席慕容的《长城谣》、梁实秋《故都的秋》等,主题组元,一篇带一类,在想象补白中,完整全面把握中国人魂梦萦绕的故园情怀。

比较辨析是群文阅读主导性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根据焦点组元的多文本,肯定具备一定的比较点,如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内部结构、语言风格等。在比较中解释、建构与评价,实现文本教学价值的最优化。还以执教“故园情思”群文阅读为例,在比较辨析环节,设计问题:1.文人的故园情思是怎么产生的?2.文章如何抒发故园情思?3.诗和文各抓住什么意象,蕴含什么寓意?三个问题提供一个思维框架,引导学生探究文人的故园情思和文学意象。

探究是群文阅读最典型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探究调动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创新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构建新的认知高度。潘庆玉老师执教《有一种旷达叫醉卧沙场——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一课,在“点睛——回望铁血烽烟,激荡汉唐雄风”环节,为了让学生理解边塞诗创作与社会历史变迁之间的深度联系,让学生观看唐朝疆域变迁系列地图(唐高祖 —唐太宗—唐高宗后期—唐玄宗 后期—唐代宗—唐武宗—唐昭宗)。这个环节链接地理的知识,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把握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地位和影响,无疑是创新性的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思维激荡中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三、文化涵养:群文阅读的旨归

群文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思考人生命题、生命本质和文化根柢,从而涵养多维度精神文化。

以初中必读的六部名著阅读为例: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思考,《西游记》指向“历险与成功”,《水浒传》指向“反叛与规驯”,《简·爱》指向“苦难与成长”,《鲁滨逊漂流记》指向“冲动与理性”,《骆驼祥子》指向“梦想与堕落”,《伊索寓言》指向“批判与嘲讽”,《繁星·春水》指向“爱与美”。六本名著共同构建了人生精神成长多个维度,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的生命图象。成长的过程中,苦难和险境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随波逐流,终致堕落,有的人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终获成功。热爱生活的人常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携着爱和美前行,一种是用批判和嘲讽醒世。而“叛逆、乖顺、冲动、理性”的生命的常情、常态。这组群文的文化内凼和精神意义带有普适价值,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认知和浸染的过程。

教师是文化思辨和读写结合的示范者。笔者执教的《元宵节——咱厝人的乐活美学》群文阅读,选择的议题是“元宵节”,在教学设计上运用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系统规划整堂课的五大任务群:诵读古诗词——渲染文化情境;欣赏视频——开拓文化视野;合作探究——聚集历史文化;拓展诗文——涵养精神文化;分享交流——提升文化素养。它们形成了“导入-赏析-探究-拓展-提升”的学习链条。同时,每个任务群都聚焦文化素养,渲染了元宵节文化的乐活美学,传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分享交流”环节,链接中国当代知名文化学者于丹对中国节日的文化思辩,以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总会长戴小华对文学工作的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文化现象,并架构了“读-思-写”的文学桥梁,文学和文化就是对人类美好情感的唤醒。

理想的语文教学愿景是这样一幅图画:教师充满热情和期待地探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课堂上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积极深度对话,高效有序,在语言建构和运用中发展思维品质,在审美体验中精神愉悦,提高文化修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群文阅读焕发无穷的生命力,有助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构建语文教学新愿景。

 

 


学习心得

最新学习心得

热评学习心得

热门学习心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