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巧借文本朗读 优化语文课堂

  发布者:谢占军    所属单位:新郑市新烟小学    发布时间:2021-05-20    浏览数( -) 【举报】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各类学科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很多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上语文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如上数、理、化那么集中,语文成绩甚至不如英语成绩提高的快。正基于这样的原因,也基于对分数的追求,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和各类所谓的解题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成绩似乎有所提高,课堂也似乎实现了高效,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却在日益减退,也越来越享受不到语文的魅力,从这一角度来说非但不是高效反而是有些误入歧途了。

曾听过一堂视频课《父母的心》,整个的流程是:

从父母的生日导入课文,朗读后让学生复述课文,突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6分钟);然后跳读课文,让学生找出父母换孩子时的表情和理由;接下来合作探究:送走孩子是爱还是不送孩子是爱呢?最后总结课文,体会浓浓的父母之爱,回答“父母的心是              

这堂课看似结构紧凑,合理,但学生的情绪,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激发孩子答题的欲望,怎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

这位教师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基本结束课文,而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小组讨论“我们该怎样爱父母”的问题,孩子们立即将脑袋凑到一块,窃窃私语几分钟,老师就开始提问。

与其让孩子们讨论这样的问题,还不如让孩子们多读读文中的几段对话,通过朗读对话来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对教材的挖掘离不开课文的“标”,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在淡淡的哀怨中体会父母浓浓的爱心,而这位教师显然把文本的主题忽略了,而把重点放在了“怎样爱父母”上。

因此所谓的书本抱得紧,就是不能脱离文本,万变不离其宗,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也应是从文本中来又回归文本。

所谓语言贴得紧,就是要针对文内容,用一个个问题把他们串起来,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老师的讲解或自己的合作探究中,也就是一直参与其中。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必定是能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语文课,怎样抓住学生?教师得用以个个巧妙的问题,把学生引入美妙的语文课堂,并使之沉浸其中,其实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一定要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所以一个个问题的巧妙设置,就是能紧紧扣住他们的丝线,就是抓住他们兴趣的绳,这样不仅能使他们乐在其中,课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我认为高效课堂还应该牢记的就是要对文章多加朗读。古就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呼唤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它也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朗读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品味阅读活动,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体验,用声音来传达作品的艺术美,情感美的文学活动。有许多老师在上课时是很随意的,认为书本要求学生背的就读熟并背下来,不需要背的就不背,更不去朗读,更何况考试根本不考如何朗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根本就理解不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这一要点,长此以往,一篇篇优美的作品在学生面前也就变成了只有死记硬背的枯躁的教条,学生也就会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课堂永远不可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