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发布者:桑杰措    所属单位:泽库第一民族中学    发布时间:2020-10-28    浏览数( -) 【举报】

地理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当现代教育技术遇上初中地理教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技术于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学科特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利于研究性学习、利于构建新的知识,同时我针对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学科特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也更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新课改需要信息技术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理学习方式,如呈现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为此,针对地理学习的这种现状,决意实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

二、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演示的工具

本人利用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和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这样一来,自己制作的课件中幻灯片播放顺序、文字图片的出现方式就是我上课的思路,较粉笔、黑板等传统教学媒体而言更得心应手。

例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时,等高线的形成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仔细研究教材并搜索相关资料制成演示文稿,插入了等高线形成的flash动画,在上课时使用,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二)信息技术作为主体交流的媒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交流过程。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目的,实现知识获取和能力训练的最大效益。这种整合模式可以实现个别辅导式的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三)信息技术优化资源环境的生成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例如异地景观、背景材料、实物模型等,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教学的资源环境,传统教学模式所受局限太大,根本无法全部生成。

在初一地理下册的教学中,会涉及到世界各地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这些是在地理教材中或者说一节地理课堂中无法完整有效地呈现出来的,这就需要学生课后运用多媒体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及自己对某些国家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

(四)信息技术利于研究性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通过规范的课程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生存、懂得知识、掌握本领、发展能力的身心健康的四有人才。研究性学习正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成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这极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初二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曾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地理环境,调查周边地理事物的变化及原因。我们班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合江河流水污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为了完成这份研究报告,学生不仅到实地考察访问,还上互联网搜寻相关的资料:居民生活对河流的影响、工业生产对河流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学生终于写出了自己的研究报告。

(五)信息技术利于构建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在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问题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确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它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所以受到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喜爱。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已,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适度,切忌“照网宣科”。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切不能缺席的是教师的主体讲授地位,如果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教师在哪里,至于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强调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毫无印象或过耳不留,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大失败,因为缺少教师的主体讲授,造成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理论性、系统性缺憾,将是以后教育中永远无法弥补的。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引诱和冲击下,仍要大力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讲地位,要努力积累综合文化底蕴,苦练教学特别是课堂讲授基本功,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要花大气力了解学生,吃透统编教材,不能光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编用课件和多媒体的使用上,不能忘却身份做多媒体“操作员”,而必须坚定不移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教师主体讲授为主要媒介。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