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陈山林 所属单位: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 发布时间:2020-09-25 浏览数( -) 【举报】
基于学生学习设计预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点体会
------从张裕莹老师一节公开课说起
陈山林 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
2020年9月23日下午第三节课,在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七(1)班教室,聆听了我校青年教师张裕莹的一节历史公开课,她上的是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题目是《原始农耕生活》。
这是一节有准备的课。
预先准备好了学生学习设计,预先准备好了老师的教学设计,预先准备好了老师的上课课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张老师上课的流程就是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走的,依托课件的呈现,把教材的重点弄清,难点弄明,让学生理解,读懂。作为一名刚刚入道的新教师,从容不迫把课上到这个样子,实属不易,值得我们点赞。
点赞之余,我在思考当下盛行的学案教学。我不称呼学案,我认为把它叫做学生学习设计更为妥帖。就像教案,我们称呼为教学设计一样。有人说学生的学习设计从一定意义上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学生版,是有道理的。如何在课堂上,基于学生的学习设计预设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在一起呢?依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很多一线老师,在使用学习设计和课堂教学融合上基本上是两张皮。
以张老师的这节课为例。
请看她的学习设计框架:有学习目标、知识归纳、自主探究、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环节。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设计一定要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把老师设计好的知识归纳的填空题完成,带着第二课的学习重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懂,上课就要扣住老师所讲,解决自己的疑难杂症。精讲就要精练,张老师的当堂练习设计不多,一共五道题,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课后练习设计11题,其中10道选择题,1道综合题。题量不大,点到为止。整个设计简洁,好用。关键我们要看学习设计的内容。
下面是张老师的学生学习设计:(传不了)
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知识归纳部分要求学生填空部分没有标号。一般来说,老师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预习后填空,是一种检验手段,一般不宜设计过多的填空,以10个空以内为宜,方便老师在课堂驾驭。这个部分,老师要在课堂上找出适宜节点告知学生的答案,一般是在课堂小结后,标号的目的是方便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二是学习问题设计过于简单,没有体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历史学习的问题设计是整个学习核心,问题设计的好坏体现教师对教材把握的程度,对课标理解的深度。在本课结束后,我们备课组研讨时,我针对教材设计了四个问题:
1.教材的第9面有一幅我国原始农业分布图,请学生看图思考,这幅图反映我国原始农业分布有什么特点?
问题设计比较浅,看到地图上“星星点点”可以判断其特点就是地域范围广,北部中部南部都有分布。答案内容不多,可以培养据图分析能力。
2.教材第9面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可能有的老师并没有深究,也可以设计一个题目。就是本页上展示了考古发掘碳化的粟和黍的照片,一共有六个,但是下面并没有明确指明哪几个是粟,哪几个是黍。老师如果从这个方面去设疑,可以大大提升学生探究教材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去探究粟和黍的区别。粟俗称小米,黍个头比粟大,俗称黄米。粟和黍现在称呼它们为杂粮,在古时,它们却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现在的学生大多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城里的孩子更不用提,水稻长什么样也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在直观教学方面多下功夫,找些响亮的照片,在PPT上给学生看,你说的再多,不如照片一张。照片一展示,答案就明确了。
3.教材的第11面和第12面,展示了两幅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住的房子,老师可以设计问题:为什么两个地方出现这样不同结构的房子,它反映问题是什么?由于七年级孩子没有学习地理,对于气候影响建筑肯定不懂,但是我们老师可以根据身边的例子去引导。环境的不同,气候的不同,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建筑行为。
4.教材的第13面,也出现了两幅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一个是白陶鬶,一个是蛋壳杯。可以让同学们猜想,它们是作什么用的?可以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允许自由发挥。白陶鬶是不是可以作为盛水器物,或者盛食物?是不是可以作为夜壶用?蛋壳杯是不是可以作为饮器?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历史学习就有了亲近感,学生愿意主动探究问题,是不是提高了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当然统编版教材在课后也设计了三个问题,从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方面对学生历史学习提出了要求。老师也可以作为问题切入我们的课堂教学。
三是当堂设计的习题,在逻辑上,时序性体现上存在缺陷。张老师的习题设计前三题都是半坡方面的题目,第四题和第五题是河姆方面的题目,与统编版教材时序性设计不吻合。其实2016年统编版教材的设计次序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农业产生。我记得不错的话,应该是到2018年教材作了调整,没有按照2011版课程标准的次序来排列,而是调整了次序。因为新教材的编写的原则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做的。我国农业发展早在一万年前就出现了,理应原始农业的表述在前,河姆渡原始农业出现在七千年左右,半坡原始农业出现晚了一千年左右。因此,我们设计习题要全面,原始农业产生至少一题,然后河姆渡居民部分可以设计1-2题,半坡居民部分可以设计1-2题,最后可以设计一道前面内容综合能力题。这样课堂教学就体现了精讲精练。这一部分使用技巧上可以在精讲相关内容时穿插让学生练习,也可以小结后让学生练习,这些都视课堂教学情况由当堂老师来决定。
四是课后作业的设计,出现的问题同第3点,也是时序性不够,逻辑性不严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一个部分都要有体现思维能力题。题目放置的位置一般放在这一类题目后面,体现层次性。
这些仅仅是从学生学习设计预设方面来讲的。在以后的学习设计中,如果老师们按照以下的模式,应该更好些。
1.课标要求:目前要按照2011年课标编写,新的修订课标正式出来后,按照新的修订版执行。
2.思维导图:使用专业思维导图软件制作每一课的思维导图。
3.知识归纳:按照2020年人教版统编教材,按照每一课目录编写;按照海南近10年中考出题思路,选择高频考点作为填空点;填空点不超过10个空。使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作为填空题号。
4.解疑答惑:选择一到二个问题,有针对性解答。
5.易错易混:选择两个典型题目进行解析,突出易错易混点。
6.真题演练:选择近10年出现过的海南中考题目进行展示。如果没有海南真题,就用其他省份的中考题代替。
7.达标训练:选择题每一课只出10题;题目要求跟知识归纳配套,即按照知识归纳顺序排列;题目选择要求由易到难排列;能力题放在每一个知识归纳点的后面。综合题设置一到二题;与海南中考题类似,即以材料分析为主;要以本课知识为主,不可超越学前内容。
按照这样栏目,是不是更能体现学生学习实际,兼顾学生认知偏差,解决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杂症?体现海南中考要求,体现海南本土特色?这样在我们教学预设阶段,为我们课堂深度教学是不是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准备?
从现场老师的上课情况来看,学生积极完成了学习设计的知识归纳,针对学习探究问题,回答还比较好,当堂的练习正确率也比较高。这说明,如果我们在教学预设阶段,把学生学习设计做得更精致一些,是不是效果更好一些?
以上仅仅代表我个人的一点思考,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202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