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日志 > 正文

【研修心得】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意义

  发布者:时寅超    所属单位: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20-12-05    浏览数( -) 【举报】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内战的国际化后,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支持下,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上进行的一次局部战争。在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顽强战斗后,中国军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国防、外交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军事地理和国家安全上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朝鲜半岛处于“边缘地带”,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是海权和陆权国家争夺的热点地区。而对于中国来说,朝鲜历史上就一直是中国的门户和屏障,和中国可谓是“唇亡齿寒,唇齿相依”,所以,朝鲜对于中国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500公里的战略纵深,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在地理上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并为中国日后应对苏联的威胁提供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朝鲜战争 军事地理 地缘政治

绪论

1.选题意义

2015年是朝鲜战争爆发6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65周年。65年前发生的朝鲜战争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进行的第一次战争,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光辉范例,对中国政治、经济、国防、外交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是军事历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中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同时,在这65年中,关于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近些年,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一大批档案史料的解密,对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研究成果也越加丰富,观点也更加多样。与此同时,社会上开始出现了对抗美援朝战争持否定意见的议论,并有学者将这种否定的意见见诸文字,公开发表。而到了最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逝世后,其子金正恩继任朝鲜最高领导人以来,由于对朝鲜三代世袭的政治体制的不满,加上朝鲜长期封闭带来的贫困落后,朝鲜官方的一再挑战人们神经的惊世言论,中国民间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弃朝论”,称中国不应该再重视朝鲜事务,并由此引发了对65年前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质疑和诋毁,认为在朝鲜战场上为维护祖国安全和利益而牺牲的18万志愿军将士是金家王朝的“炮灰”。而对于这些对抗美援朝的否定、质疑和诋毁,笔者表示非常不认同,并认为无论从当时还是现在看,抗美援朝战争都是正确的,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的。

习近平在《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不是为了延续对抗,而是要以发展的思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思考未来,更好地汲取历史经验,从中获得现实和长远的教益。”[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6日,第3版。]所以在本文中,笔者从抗美援朝的军事地理意义来驳斥所谓的“抗美援朝无用论”,并进而从朝鲜对中国的军事地理意义方面驳斥“弃朝论”。

2.研究综述

关于抗美援朝的研究著作和论文并不鲜见,在这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彭德怀自述》[ 《彭德怀自述》编写组:《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姚旭的《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姚旭:《从鸭绿江到板门店: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徐焰所写的《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和反思》[ 徐焰:《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回顾和反思》,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同时还有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编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总后勤部组织编写的《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经验总结》等、解放军国防大学和军事科学院也相继编著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简编》、《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和《当代中国丛书一抗美援朝战争》,这三部著作,尤其是后两部著作成为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权威战史类资料。而在2000年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所著的三卷本《抗美援朝战争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战争史》(3卷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是中国首部从整体上系统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官方背景的历史著作,也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最权威的一部全景式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著作。此外,还有齐德学的《朝鲜战争决策内幕》,双石的《开国第一战(上下)》等。而《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上中下)》、《朝鲜战争揭秘》、《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等,是冷战史专家沈志华先生利用苏联解体后公开的档案写成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新作。

由于朝鲜战争不仅涉及中国,还涉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各国,所以对于朝鲜战争,国外也多有论述。如美国人约翰·托兰的《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孟庆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莫里斯·艾泽曼的《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约翰·斯帕尼尔《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冲突和朝鲜战争》和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详细介绍了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以及战争中将领们的生活和关系等细节。还有日本陆战史研究普及会的《朝鲜战争》、《日本人眼里的朝鲜战争》等,从朝鲜战争美军重要的后勤基地——日本的角度来描写朝鲜战争。此外还有回忆录:《朝鲜战争——李奇微回忆录 》、《麦克阿瑟回忆录》等,从参战的美军高级将领的视角来描绘朝鲜战争。

而对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研究方面则有陈峰君,王传剑的《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孟庆义、赵文静、刘会情的《朝鲜半岛:问题与出路》等,相关的书籍还有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 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等。关于朝鲜半岛军事地理的著作则有杨建华《世界战略要地概览》[ 杨建华《世界战略要地概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版。]。此外,对朝鲜战争双方决策的记载有力平、方铭、马芷荪主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76)》,《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等。

而研究抗美援朝的论文则更多了,这里只列举其中的代表作,有:沈志华《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及动机分析》,齐德学的《抗美援朝战争研究述评》[ 齐德学《抗美援朝战争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6期 。]、《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经验及意义》、《抗美援朝战争与当时的中国经济》、《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等。孟照辉《天平究竟在向何方倾斜——驳抗美援朝战争失败论》,程金良《试论抗美援朝决策的必要性、正确性》,周才方《试析朝鲜战争对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以及崔丕、侯文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81-1号文件形成问题研究》。还有对抗美援朝的公开否定:袁晞的《真相》[ 袁晞《真相》,杂文选刊,2000年第一期。 ],以及对袁晞的驳斥:齐德学的《真相是真相吗?》等。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众多的学位论文,如孟涛的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习伟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研究》,关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的还有延边大学王宇的博士论文《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博弈》、华东师范大学娜丝佳的博士论文《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以朝鲜半岛冲突为例》等。最后,还有论文集《抗美援朝——60年后的回眸》[ 张星星《抗美援朝——60年后的回眸》,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版。],该书包括了赵南起、李际均、金冲及、罗援、徐焰等一批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等的著名学者的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军事学术价值极高。最后,还有美国人罗斯玛丽·福特著,沈志华译的《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分析》[ 罗斯玛丽·福特著,沈志华译《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朝鲜战争的政策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6期。],对国外关于朝鲜战争的研究情况及学者观点作了总结。

但在上述研究中,没有一篇是专门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的意义的,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抗美援朝战争和朝鲜的军事地理意义,丰富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成果。

3.论文结构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朝鲜半岛军事地理以及地缘政治概况的分析,解释了朝鲜这一地区的重要意义,以及朝鲜与中国的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的关系;第二部分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中国赢得了500公里的战略纵深,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在地理上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并为中国日后应对苏联的威胁提供了有利条件”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军事地理上对于中国的意义;第三部分则依据现实,批判了“抗美援朝无用论”和“弃朝论”。

一、朝鲜半岛军事地理概况

1.1朝鲜半岛基本地理情况介绍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向南延伸1000公里,为一狭长的“”字型半岛。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包括朝鲜和韩国)领土由朝鲜半岛和附近的4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总面积22万多平方公里。朝鲜半岛南北狭长,直线距离最长840公里(约合2100朝鲜里),东西直线距离最长为360公里(约合900朝鲜里),而且朝鲜半岛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因此,人们常用“三千里锦绣江山”来赞美她的壮丽河山。[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6页。]

此外,在东亚范围内,朝鲜半岛地处中、日、俄三国之间,与日本仅隔朝鲜海峡遥遥相对,同中国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黄海相望,北以鸭绿江、图们江同中国东北陆地相连,所以朝鲜半岛在军事上地处能够打击东亚任何地区的有利位置。同时,它背依大陆,成为日本列岛同亚洲大陆之间的天然跳板和桥梁,是扼控日本海同东海与黄海海上交通的要冲。[ 杨建华《世界战略要地概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8月,第2页。]

1.2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特征

朝鲜半岛一端背靠大陆,一端伸向海洋,处于大陆和海洋之间,构成了一个背陆面海的“丁”字状形态。而这样的海陆地理位置特征,恰好符合了国际关系理论家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创立的“边缘地带”政治学说,他认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处在大陆心脏地带和边缘海之间……在海上势力和陆上势力的冲突中,起着一个广大缓冲地带的作用”。[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和平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76页。]毫无疑问,朝鲜半岛就处在这样一个亚欧大陆的“边缘地带”,处于陆权国家向东防御的最后一张盾牌,同时也是海权国家在东亚大陆登陆的第一块跳板。事实上,不管在军事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文化交流上,朝鲜半岛就一直发挥着连接和沟通大陆与岛屿的桥梁作用,自古是联系大陆与岛屿的“通道”和“中轴”。此外,朝鲜半岛还扼守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朝鲜海峡。朝鲜海峡有“东北亚门户”之称,是在美俄军事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日本海的“南大门”。此外,作为“南大门”的朝鲜海峡向东北可通过宗谷海峡可达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向东经过关门海峡和濑户内海可进入太平洋;向西经过济州海峡与黄海相通;向西南则直抵东海。所以,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朝鲜半岛是北太平洋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而因此朝鲜半岛也必然成为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争夺的焦点地区。

在历史上,朝鲜半岛就一直处于陆权国家和海权国家的交替控制之下。自公元前1世纪以来,朝鲜的国际地位大体上不是由中国的霸权决定就是由中日之间的竞争来决定。朝鲜在公元7世纪的统一本就是中国干涉的结果。从13世纪到19世纪中国的强权衰落为止,朝鲜一直臣属中国,以中国为宗主国,在政治和文化上受中国的领导。而作为海权国家的日本,早在16世纪就曾入侵朝鲜,但未能得逞。直到日本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获胜,日本才实现了它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诉求。而后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又通过战胜俄国,牢固了其对朝鲜的控制。[ 汉斯·摩根索《国际综衡策论——争强权,求和平》,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134页。]二战后,日本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又逐渐被陆权强国苏联和海权强国美国所控制。而中国则最终通过干涉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恢复了“因在中日战争中的败北而失去的某些影响力”[ 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这样的争夺不仅存在在历史上,在现当代的国际社会中也一直存在着,虽然争夺朝鲜半岛的国家在不断变换,但争夺的双方始终分属于海权国家和陆权国家。

1.3中美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诉求

1950-1953年那次交锋的双方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因此本部分的论述主体即为美国和中国。

首先对于美国来说,朝鲜半岛早就被美国海军部列为全球需要控制的16个海上航道咽喉之一[ 陈峰君,王传剑《亚太大国与朝鲜半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8页。]。而早在19世纪,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就认为朝鲜是打开和进入中国的门户,是打破华夷秩序的关键,只有进入朝鲜半岛,才能让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彻底降服西方,并进而将东北亚国际事务尽划入西方近代外交体制之内。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军在韩国的军事存在不仅可以直接威胁连接苏联远东重要海军基地海参崴和太平洋之间的航道,又可以以此来维护美国在东亚对抗共产主义势力的桥头堡——日本的安全,因此朝鲜半岛又逐渐成为美国在东亚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势力和保护盟友日本的“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亚太的利益越来越受到中国的威胁,因此,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诉求又一次发生了变化,矛头直指中国。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在1996年发表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中指出“美国必须要确保在亚洲,尤其是东北亚的霸权地位,防范地区大国的崛起对美国的领导地位带来危害”[ [韩]李元炸著,中美两国的朝鲜举岛政策演进历程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76页。转引自:秦四强《朝鲜半岛局势与中美博弈》,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个地区大国无疑就是在指中国。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朝鲜半岛是东亚大陆国家向东防御的最后一块屏障,因此中国在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安全利益存在。“朝鲜一国,居亚细亚要冲。其西北诸境,与吉奉毗连,为中国左臂。朝鲜存,则外捍大清,内擁黄海。成山、釜山之间,声振联络。故津之扈数千里,海内直达斯神京门户益固,而北洋一带无单寒梗阻之忧。朝鲜若亡,则我之左臂遂断,藩篱尽撤,后患不可复言,泰西论者,皆谓朝鲜之在亚细亚,犹欧罗巴之土耳其,为形势之所必争”,[ 温廷敬辑《茶阳三家文钞》,台北 文海出版社,1966年,第38页。]可见朝鲜自古以来就是是中国重要的屏障和桥头堡,朝鲜和中国可谓唇亡齿寒,唇齿相依。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分别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与海权国家争夺朝鲜半岛的战争,即白江口之战(公元663年8月27日—8月28日)、两次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4月—1593年7月,1597年2月—1598年12月)、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和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更是成为中美双方较量的“竞技场”,中美双方在朝鲜核问题、南北冲突以及美国在韩国建设反导系统等问题上都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二、朝鲜战争的军事地理意义

2.1抗美援朝为中国赢得了500公里的战略纵深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跨过三八线,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朝鲜半岛将近90%的土地,将联合国军围困在釜山一带。然而,美军在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发生了惊天大逆转,半岛上的朝鲜人民军被拦腰截断,联合国军开始反击,在韩国境内的7-8万朝鲜人民军陷入包围。

1950年10月7日,联合国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跨过三八线向北挺近,并在19日占领平壤。到“10月24日,(美)第八集团军渡过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清川江。韩国(第)6师一个师一路赛跑到达距鸭绿江只有55英里的一个村庄。同一天,麦克阿瑟命令沃克和阿尔蒙德全速向北推进。先前对沃克限定在北朝鲜使用美国军队的限制现在被撤销,授权阿尔蒙德为了夺取整个朝鲜,可‘使用任何和全面地面部队’这项命令决定性地扩大了美国的作用”。[ 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孟庆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在东线,美第10军展开4个师,以南朝鲜第1军团指挥南朝鲜首都师由咸兴、兴南北进,占领北青、新兴,然后沿海岸铁路线直扑图们江,南朝鲜第3师在元山接应美第10军登陆,并协同美陆战第1师和步兵第7师向长津方向推进。[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此时,联合国军总指挥麦克阿瑟的基本意图是“首先占领边界要点,封锁边境,造成占领全朝鲜的既成事实”。[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因此,10月25日,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调整部署,令南朝鲜第2军团加速北进,而且令美第1军团部队也渡过清川江,向朝中边境快速推进。南朝鲜第6师进占熙川后,转向西北,继续向温井、木洞、楚山方向推进,其一个团推近到距鸭绿江仅十几公里的古场,南朝鲜第8师则推进到德川以东地区,并继续向熙川、江界方向前进,南朝鲜第1师则继续推进到龙山洞地区,继续向云山、泰川方向前进,南朝鲜第7师主力位于江东、顺川地间,英军第27旅由新安州渡过清川江并沿西海岸公路向新义州挺进,美第24师在英27旅后跟进。这样,美第8集团军部队在清川江以北地区完成战役展开,开始向鸭绿江全线多路推进。[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而占领朝鲜后的联合国军部分将领的目标显然不仅仅在于止步鸭绿江,“据美联社东京10月31日电,美国侵略朝鲜的第10兵团司令兼朝鲜东北战区总指挥阿尔蒙德放肆地说:我的目的就是带着在我指挥下的全部部队到边境去。并制造侵犯我国国境的借口说:敌人在哪里,我们就要把我们的兵力投在哪里……如果他们自边境那边增援,他们从那里(敌人进入朝鲜的地区)进来,我们在那里打他们。同日,东京的麦克阿瑟总部的一位高级官员替阿尔蒙德所作的借口作了补充,竟无耻的企图否定鸭绿江是中朝两国的国界。该高级官员指出:联合国军队已向北推进了很远。我们现在碰到鸭绿江两岸中朝人民混居的边界情况……我们听说也许有一百多万朝鲜人住在鸭绿江以北,而且也有许多理由相信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住在鸭绿江以南,在历史说来,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截然分开的一道障碍”[ 1950年11月3日《新华社》报道。],台湾方面的报道也说“中央社东京7日函电:美国的将领阿尔梦德和邱奇等拒绝承认鸭绿江中韩边界。现在公开喧嚣要越过鸭绿江。”[ 《参考消息》,1950年11月8日。]虽然此时美国政府认为应使战争局部化,扩大战争可能会严重损害美国的战略利益,并认为应将规模严格控制在朝鲜范围内。而麦克阿瑟等美军将领却始终以消灭北朝鲜为目标,并试图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不惜与中国、苏联发动全面战争。鉴于麦克阿瑟是联合国军的实际最高指挥官,并且又是一个“要么听我的,要么我不干”的将领,所以在完全占领朝鲜后,面对边境上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做出一些扩大战争的过激举动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而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中国国家安全。     

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志愿军出兵朝鲜前的朝鲜半岛已经几乎被联合国军完全占领,联合国军已经到达或几乎到达中朝边界,并且存在着美军在一些“不听话”的将领支持下做出扩大战争到中国境内的威胁。所以假若中国不出兵朝鲜,结局只能是在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地缘优势的朝鲜半岛被敌对的至少是不友好的势力所完全占据,造成联合国军直接接触和威胁我东北边境地区,并面临战争威胁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是中国所绝对不能容忍的。而指望一个军事实力世界第一的国家放弃这到嘴的肥肉又是不可能的。所以唯一的解决途径就只剩下了一种——用武力捍卫我国的安全。所以中国出兵朝鲜就成为了必然。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入朝参战后,经过第一次战役,把疯狂进犯的敌人从鸭绿江边一直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第二次战役时,我军又将战线推至“三八线”南北地区,收复了"三八线"以北(除襄阳以外)的全部朝鲜领土;第三次战役时,我军迅速突破“联合国军”在“三八线”的既设阵地和纵深防御,占领汉城,将战线推进到北纬37°线附近地区;而到了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时,敌我双方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反复;第五次战役后,双方转入防御,直到签订《板门店协定》,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所以,综上所述,抗美援朝战争在地理上的最直接后果是: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打回了“三八线”,彻底粉碎了美国占领朝鲜和直接威胁中国的侵略企图,并使中国获得了500公里的战略纵深。

2.2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环境

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后,联合国军一度将战线推移至中朝边境附近,并对我东北地区进行了轰炸。虽然战争伊始,美军因担心中国的强烈反应而在中朝边境设立禁飞区,并禁止飞机越境轰炸,但随着战事的退役,美机开始不断侦查甚至轰炸东北中朝边境地区。据周恩来发给联合国的控诉电文称:“本日(1950年8月27日)上午十时,有美国B-29机两架,飞抵鸭绿江中游右岸辑安城及其附近上空,盘旋侦察十余分钟。……有美国P-51飞机三架及蚊式飞机一架共四架,飞抵鸭绿江上游右岸临江城及其附近大栗子车站地区上空,先在大栗子对车站扫射两分钟,继在铁路线上扫射两分钟,击坏机车—辆。十一时……又来美国飞机四架,对江桥一带扫射十一分钟,击坏机车两辆,客车一辆,守护车一辆,伤司机一人,居民一人。十四时,有美国B-29飞机一架,飞抵鸭绿江下游右早安东上空,金走侦察一周。十六时,又有美国P-51飞机两架来安东机场上空,扫射两分钟,伤工人十九名,死亡三名,击坏卡车两辆。”[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9页。]在对美抗议的同时,周还指示高岗、贺晋年、李富春等:“请令东北各地尤其是沿朝鲜边境各地及各空军基地严格防空,严格监视美机越境事件,按日分别次数、时间、种类、数目及有无扫射乃至轰炸等行为,并其损害结果。”[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轰炸详情见下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951年11月12日《我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严斥麦克阿瑟及奥斯汀无耻谰言》。]

美国对中方领土的侵犯不仅体现在美国飞机入侵上,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还发生了被中方理解为妨害我航行权的美舰炮击中方商船事件,据周恩来的报告称:“我安东市港湾管理局所属‘安海二十一号’商船,于九月二十日由我胶东半岛东南角石岛,运载旅客、货物开返安东。……至成山角附近,突有番号D29之美国驱逐舰一艘,由西南后方向我商船发炮二十五分钟,迫令停航。二十三时十分,该舰迫近我船,用探照灯指照,强迫进行盘查。又令全部旅客排列舱面,加以盘问约二十余分钟,始行离去。当美舰向我船发炮时,有美机一架在上空盘旋。美国政府……以其侵朝海军在公海之内强制盘查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船,妨害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航行权。”[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89页。]之后中国政府虽多次向美国提出抗议和赔偿要求,但美国方面却给出“误炸”的解释。对于次数如此众多并且如此精确的轰炸美方用“误炸”来解释,中国政府当然表示不能接受。随后,美方便不再提及道歉和赔偿的事情,而美机仍不断入侵我领空和袭击我境内目标。可见,此时美国侵朝的战火已经越出了半岛,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蔓延。中国的安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然而,在建国初期,“华东和东北两区就将近拥有全国企业总数的70%,关外的辽宁省则集中了东北地区4/5的工业。”[ 周明长《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工业城市发展研究1949一1957》,四川大学硕士论文。]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政府答应援建的第一批项目共50项,其中有36个在靠近朝鲜的东北地区,占整个项目的 76.6%。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工业项目在东北为 58 项,占全部工程的 37%。“按照原有设备能力计算,全国炼铁能力,东北占 71%;炼钢能力,东北占 91%;轧钢能力,东北占 50%;发电设备容量,东北占 30%;各项主要化工如酸碱等土业以及机器土业,东北占的比重都很大。”[ 彭敏《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而东北工业的半数又集中在南部,南满电站也位于此处。可以说,若没有中国出兵朝鲜将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那么这些工业生产的战略要地将直接处在美军飞机的威胁之下,甚至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在美国轰炸机的活动半径之内,中国的战略后方和经济政治中心顿成前线或战略浅近纵深。[ 罗援《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万岁》,《瞭望》周刊2010年第40-41期合刊。]毛泽东也曾说“如果不打回三八线,前线仍在鸭绿江和图们江,沈阳、鞍山、抚顺这些地方的人民就不能安心生产”[ 毛泽东《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一九五三年九月十二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101-106页。]。周恩来也曾强调“朝鲜如果被美帝国主义压倒,我国东北就无法安定。我国的重工业半数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之内……如果美帝打到鸭绿江边,我们怎么能安定生产?”,“鸭绿江一千多公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不知道它哪一天打进来。这样下去怎么能安心生产建设”[ 周恩来《抗美援朝,保卫和平(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四日)》,《周恩来选集》下卷。]。

对于朝鲜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外国学者也多有论述。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写道:“朝鲜战争是美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战争,是在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情况下爆发的。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如果苏联侵略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派军队去的。”[ 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孟庆龙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美国学者艾伦·怀廷在《中国跨过鸭绿江:决定介入朝鲜战争》一书中认为,中国领导人在朝鲜战争前夕正专注于解决压倒一切的国内问题,而中国的介入是由于中国安全受到现实威胁的结果。[ Allen S. Whiting,China Crosses the Yalu: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New York:Macmillan,1960.转引自:孟涛《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以美国档案文献资料为基础》,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另一位美国学者乔纳森·波拉克通过对披露的新材料的研究认为,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支配的。他认为如果中国军队不介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就会受到明显的威胁。当美国决定越过“三八线”、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出现在中国东北边境的时候,“中国领导人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乔纳森·波拉克:“朝鲜战争和中美关系”,载袁明和哈里·哈丁编:《1945一1955年的中美关系;对十年危急的共同再评价》(华盛顿特区,1989年),第213一237页,转引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

朝鲜战争的政策分析》〔美〕罗斯玛丽·福特著,沈志华译,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06期 ]此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一书中也评论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作出相反的结论。”[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31页。]

台湾学者高崇云也指出“朝鲜半岛北与东北接壤,西隔黄海与华北相望;一旦出现任何敌对势力掌握朝鲜半岛,东北不仅无险可守,华北也告门户洞开”[ 高崇云,《中共与南北韩关系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89年印行,第15页。]。

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唇亡齿寒,户破堂危,抗美援朝战争将战线从鸭绿江推移至三八线,有力的消除了美军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威胁,为我国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战略环境。

2.3抗美援朝战争在地理上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曾几何时,当人们或者媒体谈及朝鲜战争时,均会提到中国当年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主要在于避免“唇亡齿寒”——朝鲜是中国的屏障,朝鲜的存在可令东北工业基地免受美国的军事威胁。

今天,国内有些战略研究人士提出“放弃”朝鲜,或者说将中朝关系转变为普通的国与国关系。他们的重要理由之一又是在军事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朝鲜的“军事屏障”作用已不复存在。有人认为,朝鲜半岛北部从三八线到我国边境,纵深也就五、六百公里,充其量只是一个现代战役的纵深。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只用三个战役行动,两个多月就把进抵我边境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当代信息化战争,扩大了空间和缩短了时间,只有一个战役纵深的所谓‘战略屏障’,没有多大的意义。

    但军事运筹是一门综合考虑的科学,500公里的纵深对武器使用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例如美国在东亚扩展反导系统的问题。最近两年来,一直传出美国准备在韩国部署战区高空导弹防御系统(THAAD)的消息,[ 徐旭《美建东亚反导网防中俄“点穴”》,东莞日报,2014 年10 月27日。]在消息越来越确实的情况下,我国最近表示出强烈的反对态度。美韩方面给出的解释是,THAAD反导系统用于末段拦截,它的导弹最大拦截高度为150公里,[ 文志信,单洁《美国亚太地区反导情报合作研究》,情报杂志,2009年S1期。 ]只能有效对付朝鲜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对中国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不会构成影响。但我国看到的是,THAAD的导弹尽管无力拦截我国洲际导弹,它配套的TPY-2火控雷达却影响巨大。TPY-2是一款大型X波段有源相控阵雷达,它探测精度高、探测距离大,一般估计它能识别1200公里外的洲际导弹分导弹头。[ 戴艳丽《透视美在日再次部署AN/TPY-2雷达》,《兵器知识》,2015年01期。]如果美国在韩国部署THAAD,它的TPY-2雷达就能探测到在渤海、黄海乃至东北部分地区发射的我国洲际导弹,探测范围覆盖导弹的部分主动段以及弹头和诱饵的释放过程(约在主动段结束后几分钟)。[ 彭为《美国反导雷达装备发展综述》,现代雷达,2013年11期。]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导弹释放较轻的诱饵时速度改变量很小,而释放较重的弹头将引起较大的速度改变。[ 张居凤《弹道导弹目标动态雷达特性仿真与识别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  ]如果在韩国的雷达可以看到诱饵释放过程,那么美国反导系统就可以根据导弹速度的改变而轻易地分辨出弹头和诱饵,从而彻底解决真假弹头识别问题——这正是美国在防御洲际导弹攻击时面临的最困难问题。简单地说,现在美国陆基中段反导系统(GMD)要拦截在东北某基地发射的东风31A洲际导弹,需要同时发射数枚拦截弹,才能保证真弹头不会漏网。未来TPY-2雷达部署到韩国,先识别出真弹头,他们只要发射1、2枚拦截弹就能解决问题。

    如果朝鲜不复存在,或者说朝鲜处在美军控制下后,美国有可能将TPY-2雷达部署到中朝边境、甚至是能力更强的雷达。那么,我国洲际导弹在东北、华中、华北地区发射时,诱饵释放过程都会被美军反导系统获知,这对我国核打击能力、特别是二次核反击能力将是巨大的削弱。然而,在导弹核武器使用层面,我国的地理条件并不优越。洲际导弹若在南海发射,射程要大约14000公里才能覆盖华盛顿,一味扩大导弹射程并不可行,所以我国战略导弹核潜艇要突破第一岛链,前出至关岛一带才能投入值班巡逻,生存能力受到地理条件的天然限制。所以我国二次核打击能力并不能学习美英法,只依靠战略导弹核潜艇,能够越野机动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车仍是重要支柱。这样一来,为保证我国陆基机动洲际导弹在东北、华中、华北发射时免受美军反导雷达窥视,朝鲜仍是重要的地理屏障。

    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由于中朝的特殊关系,韩国对是否参与美国亚洲导弹防御体系,现在也再三掂量,不敢贸然做出损害中国安全利益的决策。否则,中国也可以通过对朝鲜军事援助来进行惩罚。

    现有军事技术仍未能忽略500公里纵深。不仅仅是反导问题,虽然军事科技日新月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因素的影响就已经被削弱。

    例如美军未来主力是F-22、F-35两款隐身战斗机,它们要坚持以隐身状态投入战场,就不能使用副油箱。一般估计,F-35进行对地攻击时的作战半径比第三代F-15E战斗机略小,F-22由于强调高速,它的对地攻击作战半径大约与F-16C相当。[ 青木谦知《美国空军大揭秘》闫秋君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版,第91页。]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美军F-22战斗机要从韩国乌山空军基地[ 韩国乌山空军基地:美国在韩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空军基地,朝鲜半岛地区美空军作战的指挥中心。位于韩国西北部,乌山里西南,汉城南61千米的松炭,于1952年12月启用。基地分机场区和营区两部分。机场区建有1条2743米长、45米宽的水泥跑道,可起降战斗机和侦察机。跑道两侧各有300米长的保障道和1个警戒停机坪。基地建有3个集体停机坪区、3个单机停机坪区、60多个单机掩蔽库和1个大型飞机修理厂。油库和弹药库位于机场区的西南部。基地可容纳战斗机300架,可起降B-52型战略轰炸机,驻有美国空军第7航空司令部、第51战斗机联队,辖有F-16C/D型战斗机在内的各型飞机50余架。——杨建华《世界战略要地概览》,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8月,第108-109页。]起飞、对我国北京实施空袭,就必须投入较多空中加油机支援,降低行动的隐蔽性。但如果F-22在朝鲜新义州空军基地[ 朝鲜新义州空军基地:朝鲜西北部重要空军基地。位于鸭绿江下游南岸,北纬40°04′,东经124°25′,距鸭绿江江口40千米。新义州与中国丹东市隔江相望,为中朝交通要冲。朝鲜战争期间,遭严重破坏,后重建。新义州市中国抗美援朝作战的主要交通枢纽。空军基地位于市东部,担负着保卫新义州市和鸭绿江大桥空域安全的任务。——杨建华《世界战略要地概览》,解放军出版社2012年8月,第110页。]起飞,它就可以完全依赖自己的机内燃油,悄无声息地对北京实施突袭。此外,朝鲜500公里的地理纵深还为我国东北和京津地区的防空雷达提供了500公里的反应距离和半个小时左右的反应时间(即作战飞机飞越500公里距离所用的时间),这使得我国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空战或者防控准备。假若没有朝鲜,边境地区的美韩军机可以做到“起飞即进入中国领空”的效果,大大缩短甚至可能导致中国防空部队没有任何反应时间。

    在陆地上的情况同样如此,在抗美援朝时期,我志愿军只用三次战役就将战线推回至三八线以南。但这只是史实的一部分,当年我志愿军进行第一、二次战役后,司令员彭德怀就因战线过长、部队疲劳请求休整,可由于当时外交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坚决要求继续发动攻势。彭德怀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组织第三次战役,突破三八线,攻克汉城(即首尔)。美军经过战线收缩、调整后很快发动反攻,我志愿军在条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实施防御,这就是朝鲜战争前期的第四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中,美军重新收复汉城,我志愿军付出沉重代价才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上,其中38军、50军在汉江南岸阻击美军1个多月,最终因伤亡过大,战役结束后即回国整补。[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266页。]

今天相当多国家的陆军已实现机械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进攻速度、纵深可以较朝鲜战争时期有大幅提高,因为机械化部队需要大量油料、弹药、维修备件的补给。可以比照的是,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我志愿军在西线发动“左勾拳”攻势,38军113师14小时迂回穿插70公里,切断美国第9军后撤的通道。[ 军事科学院著《抗美援朝战争史》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1-105页。]数十年后,在海湾战争中,联军也有过一次大规模“左勾拳”攻势,但美英法那些机械化步兵师、装甲师在平坦沙漠中的进攻速度始终未有超越38军113师的记录。所以,无论地面还是空中,朝鲜500公里地理纵深是客观存在的,现有军事技术并未有发展到可以忽略500公里距离的程度。

此外,在情报探测中,由于地球曲面的存在,500公里的地理纵深同样可以有效的防止美军雷达及检测设备从韩国刺探我政治军事中心华北、东北地区的情报。

    总之,不能因为一时顺局而忘记未雨绸缪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局势总体走向缓和,而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快速发展,这确实令朝鲜之于中国的战略价值变得微妙起来。中韩关系前景乐观,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韩军指挥权至今仍在美军手中,美军在韩国部署有世界上最重型的机械化部队——第2步兵师,美国空军驻韩部队的飞行时数也保持着美军最高水平。

    由于军事指挥体系的一体化,美国对韩国国防仍保持着绝对的影响力,除THAAD反导系统外,韩国海军在美国方面影响下甚至希望购买能力更强的标准3反导拦截弹。[ 齐艳丽《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动能拦截弹研制与部署现状》,中国航天,2009年01期。]韩国军方的这种表现,又如何叫人不保持戒备之心?

    在与周边国家关系方面,我国有过不少教训。例如菲律宾,在埃斯特拉达、阿罗约夫人总统时期,中菲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标志是2009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获得菲律宾国家输电网的25年特许经营权,并以持股40%成为最大股东。但阿基诺三世总统上任后,却很快将外交策略调整为彻底倒向美国,为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发起挑衅,这也是国内之前所未能预料到的。

    总的来说,无论如何看待朝鲜,在军事上,它的地理屏障作用是实在存在着的,我们不能因一时的顺局而忘记未雨绸缪。

2.4有效的应对苏联威胁

著名学者沈志华认为“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边境安全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如果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在中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就有可能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遣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作战。实际上,斯大林10月5日给毛泽东的电报已经表达出这种意向。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石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他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了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中国都无法保证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毛泽东才提出了把“国境线”向南推移、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24-326页。]

此外,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与朝鲜结成了鲜血凝成的友谊,这在后来的中苏关系交恶中时期为中国在地理上制约苏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避免了苏联通过朝鲜“从侧翼包抄中国东北的工业地区”[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竞赛方案:进行美苏竞争的地缘政治纲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54页。]。可以说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重新获得了因在中日战争中的败北而失去的某些影响力”[ 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由于介入了朝鲜战争,中国“再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出现于该地区”。作为战争的一方,它参加了停战谈判,从而“与美苏一道成为地区势力的重要角逐者”,并“作为北方的一个盟国开始与苏联分庭抗礼”[ 金大中《建设和平与民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三、抗美援朝意义重大不容置疑

由于近来的朝鲜士兵越境杀害中国边民的事件频发,以及对朝鲜三代世袭的政治体制的不满和朝鲜官方的一再挑战人们神经的惊世言论,还有对朝鲜贫穷的现实与韩国繁荣景象的对比而引发的“弃朝论”最近甚嚣尘上,并由此引发了对抗美援朝的质疑。但是真正的事实是:抗美援朝战争是为新中国国家利益而战,坚定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利益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对新中国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刻的经验总结和历史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习伟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研究》。]。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对中国具有巨大的军事地理意义,它还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并极大的震撼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抗美援朝战争也使中国军队经受了现代化战争的考验,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了辉煌战果,获得了丰富的与高度机械化军队作战的军事经验,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解放军科学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开端;最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造就了被美军总司令克拉克称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的包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在内的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10月26日,第3版。]这是一种只有在民族觉醒的时候才会爆发出蕴含着无穷力量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所以说,抗美援朝意义重大、不容置疑,北朝鲜未灭有赖中国,但朝鲜的封建化和军事化以及今日之困局是当时始料未及的。其原因有诸多方面,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苏联解体、美国长期封锁沉重打击了朝鲜经济,其内部的政治演化也并非中国所希望看到。所以,我们决不能以今日的情况和眼光看待历史,因为这是“刻舟求剑”的思维。

    事实上,数十年来,中朝关系与时俱进中国对朝政策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但发展两国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的主线一直未变。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对外不搞结盟,不搞意识形态划线,这在处理对朝关系时得以充分体现。发展正常的中朝国家关系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中国政府提出并践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其适应对象理所当然地包括朝鲜。那种将朝鲜视为应当抛弃的“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发出“受穷活该”、“崩溃自找”、“金家独裁”等等奇谈怪论,显然既缺乏博大心胸和大局意识,也与中国外交基本战略毫无共通之处。而从两国关系发展的经纬来看,冷战结束后,中朝在国家治理、对外方略上选择了不同道路,产生分歧、摩檫以致利益冲突,这不足为怪。同时必须看到:一是我们要有对外政策的延续性和严肃性,二是中朝传统友谊的纽带难以割断;两国在寻求和平发展和国际正义上仍有共通、共同之处,绝不应因个别问题和暂时纠葛而变友为敌!显而易见,中朝如果由睦邻友好转为势不两立,那当然是亲者痛、仇者快;结果也必然是一损俱损、两败俱伤,对朝鲜的损害更加是致命的。所以说“弃朝论”和“抗美援朝无用论”可休矣。

结语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和历史的重大历史课题,是改变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为数不多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必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客观。


研修日志

最新研修日志

热评研修日志

热门研修日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