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教案

  发布者:巩艳丽    所属单位:许昌高中    发布时间:2020-11-28    浏览数( -)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涉及的文言词语意义、句式等文言知识。

2.感知文赋写景、抒情、说理三者交融的艺术特色。

3.体悟作者心路历程,感受其旷达超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清风明月不需一钱买,高山流水自有万里心!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是苏轼的散文名篇《赤壁赋》,下面让我们一起神游赤壁的水与月,来感悟苏子的心路历程!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

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诵读。下面请听老师来诵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屏幕上这两个要求:(展示课件

1标注不熟悉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配乐诵读。

2.学生自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大声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遇到字词句的疑难,请立即举手,老师随时为你讲解。

学生自读。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自读的过程中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两个具有共性,我们统一讲解: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这是个多音字,音随意转,据义定音。zēng,在此处作副词讲,用来加强语气,常和“不”连用,译为“连……都”,如初中学过的《愚公移山》中“曾不若孀妻弱子”。

2)“何为其然也”的“为”,解释为“因为”,“何为”就是“为何”,这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与之相同的句子,文中还有两处: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三、梳理情线。

解决字词障碍,初步疏通文意仅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精细研读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请大家再读课文,快速找出直接反映主客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

生答。

教师归纳:“乐——悲——喜”(板书)

教师引导:那么,他们为何而乐呢?

生答。

教师归纳:赤壁的江水与明月让苏子陶然自醉。请大家找到描写水与月的句子,看看苏轼到底写了什么样的景?抒了什么情?。

四、赏鉴水月

(一)赏自然之水月——景之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教师归纳:通过这几位同学的赏析,我们似乎看到赤壁月夜美景(屏幕展示)

清风徐徐,明月当空,烟波浩渺,雾气迷蒙。赤壁的诗情画意、澄澈空灵让苏子宠辱偕忘,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

自然的江水与月光让作者乐而忘忧!(板书:赏自然之水月)

(二)感历史之水月——情之悲。

教师引导:可是,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客为什么吹出了如此悲咽低回引人伤感的洞箫之声?

这位貌似不合时宜的客人究竟是谁,历代评论家多有争议。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则相关材料,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屏幕显示)

    中国古代赋体文章常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多为虚设,以其表现作者内心对立矛盾的情感主、客实为一体一般认为赤壁赋中的“客”之悲情实为苏子之悲情,苏子对“客”的劝慰,也正是对自己内心悲情的纾解。

师:苏轼到底想到了什么而由乐转悲呢?请大家快速地从文中找出答案。

生答。

教师归纳:大家找到了这一关键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段话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曹操形象?

生答。

教师归纳:老师把这几位同学的分析总结一下,我们看到了一个志得意满功业盖世堪称一世之雄的曹操!(屏幕展示)

教师引导:和曹操相比,苏子又拥有怎样的人生呢?请大家继续寻找答案。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生答。

教师归纳:一个政治失意卑微渺小哀叹生命短暂的苏子!(屏幕展示)

教师总结:与古人相比,自己卑微渺小,功业未竟;与水月相比,自己生命短暂,倏忽即逝。苏子以独特的历史视野审视眼前的江水与明月,可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板书:感历史之水月)

(三)悟哲思之水月——理之达。

苏轼的伟大在于虽然满怀悲伤,但绝不沉溺其中,他总能找到精神突围的出口。让我们来感悟作者笔下体现着哲思的水与月吧。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教师引导:水与月时刻变化却又依旧如故。文中水与月的变与不变各指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

生答。

教师总结:水的变是“逝者如斯”,不变是“而未尝往也”;月的变是“盈虚者如彼”,不变是“卒莫消长也”。

教师引导: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教师归纳:虽然大江奔流,不舍昼夜,可是眼前的整条大江依旧如故;月圆月缺,时刻变幻,可是天空的月亮古今如一。

教师引导:可见天地万物有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那么类比水与月,人的变与不变该怎么理解呢?

生答。

教师引导:视作答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小组讨论。(大家小组讨论一下,看能否通过合作交流,悟透作者的意思。)

教师归纳:我们发现人与水月一样,同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我把大家的观点总结一下:生命个体或许很快终结,然而当我们胸怀开阔,心怀百代,就会知道“人生代代无穷已”,子子孙孙无穷匮!这不也是一种永恒吗?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的身体经历着生老病死的时刻变化,而人的精神却始终不变,这不也是一种永恒吗?

变:     逝者如斯(水);    盈虚者如彼(月);  个体消亡/生老病死(人)

不变:   未尝往也(水);    卒莫消长也(月);  人类长存/精神长存(人)

既然人生与天地都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那又何必羡慕江水无穷,明月长存?何必悲伤人生短暂呢?

教师引导:苏轼不仅仅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解除了关于生命短暂的悲伤,还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解除其个体渺小功业无成的焦虑。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子说不取什么、取用什么?你来说一说。

    生答。

    教师归纳、引导:这位同学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就不去获取。那么,从文章来看,什么是“非吾之所有”的呢?

    生答。

    教师归纳、引导:像曹操的功业抱负,我万千求索尚不能得的,则一毫也不求取。那么,我去取用什么呢?

    生答。

    教师归纳:功业无成就调转人生的方向,去享用清风明月,去寻找心灵的慰藉与思想的解脱。

    教师总结:哲思的水月启迪着苏子人如万物,时刻沉浮,但终归期于无尽,而又何羡乎?天地无私,声色俱美,正可逍遥于其间,那又何须悲?于是喜而笑,洗盏更酌。

   (四)总结情感。

课堂小结:苏轼自幼深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影响,渴望建功立业。“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此时他仕途受困,理想破灭,内心苦闷、彷徨、挣扎!在此等艰难困苦中,他投身自然美景,潜心佛、老之学,并调和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顺应自然与佛家的随缘自适,最终超脱功名荣辱的困扰,走向豁达超然。(屏幕显示)

由此可见,“乐”是对痛苦的暂时忘却,“喜”是通达后对痛苦的彻底超脱。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中国古代赋体散文融入了散文的文法和句法,融入了诗歌的想象和意境,具备了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的综合功能。鉴赏此类文章一定要关注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就本文而言,自然之水月让苏子赏景而乐,历史之水月让苏子念情而悲,哲思之水月让苏子悟理而喜!景之乐,情之悲,理之达三者熔于一炉,形成了一首关于水与月的千古绝唱!

感谢苏子,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品赋之景情理三者交融之绝妙境界;悟苏子乐悲喜皆可超然之旷达人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赤壁赋》。

2.阅读《后赤壁赋》,并写出读后心得!

    


附件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