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要求截止时间:2016-06-25
  2. 作业要求: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做如下提交要求:

    题目: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培训课程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

    要求:

    1. 字数要求:800字及以上。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抄袭,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

    4. 如果有相关场景照片,可以直接粘贴在文档里。

    5.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提交者:王萌萌     所属单位:高青县实验中学     提交时间:2016-06-14    浏览数:3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及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由于初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并且思维依赖于形象、直观的特点,对单一变量的两组实验能够把握,但是多变量多组实验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难点是:多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对于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基本生物学知识比较熟悉。

2、能力状况: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熟悉对照实验设计。

3、生活经验:知道馒头经咀嚼后发生变化,产生甜味物质。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我设计教学过程为:引导,发现和探究。引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依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各项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发现→引导→探究”这种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主旨。

结合教学目标,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施开放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感悟式教学,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突破难点,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设计

我将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本节的教学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分钟)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分钟)

问题引领,探究新知(25分钟)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5分钟)

表达讨论,归纳总结(10分钟)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2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

这样从生活入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馒头变甜的生活体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疑问,到底为什么馒头会变甜,是什么使馒头变甜呢?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2、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利用多媒体出示三维学习目标,让同学们明确本节课的目的,有的放矢的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3、问题引领,探究新知

环节的总体设计是:将本节内容分成两部分进行探究。原则是先学后教,主动探究。探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

1)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生变化呢?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适当的给予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

②如何收集唾液。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2)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本环节以实验为主线,将课本上三组实验分别探究,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对照试验,用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并且突出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理念。

4、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同学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A试管未变蓝,说明A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为了麦芽糖。B试管变蓝了,说明B试管中的淀粉未分解为麦芽糖。C试管馒头块变蓝。(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为了理性的认识。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的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帮助消化。

    合作总结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还能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总结。不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对知识主动总结的能力。

5、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同时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6、巩固联系,拓展延伸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三种处理:①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1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②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2号试管中充分搅拌;③将馒头与唾液放入3号试管中不搅拌。试问:
1)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其实验组为第     种处理。
2)以“唾液”为变量时,其实验组为第        种处理。
3)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碘后不变蓝。由此你会联想到                              
4)我们在制订这项研究计划时,有同学提出:“除了以上三种处理外还要进行第四种处理,就是将馒头块与清水放入试管中不搅拌。”你认为第四种处理    
   
(填“有”或者“没有”)必要。

五、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贯穿在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等方面进行适时、适当、适量的评价。

2、小组互评。同一小组的学生根据合作学习互评表进行互评,便于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小组进一步合作。



 


 
 


 
 


 
 


 
 


 
 

 

评价指标


 

 

25    20    15   10


 

 

态度积极,参与性强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表达建议时能紧扣主题


 

 


 

 

小组成员进行有效交流对话,发言无垄断现象


 

 


 

 

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互评表



3、学生自评。课后通过让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的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学习过程,调己控自的学习行为。                      





 
 
 


 
 
 


 
 
 


 
 
 


 
 
 


 

结构指标


 

 

评判内容


 

 

25  20  15  10


 

 

学习动机


 

 

有较高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


 

 


 

 

情绪状态


 

 

能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交流合作


 

 

积极发言,交流自己的资料,认真听取意见


 

 


 

 

学习结果


 

 

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自我评价表



本节课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多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创造探究实验的条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生自身体验,主动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六:课后反思



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前学生调查口腔中的消化相关知识,激发探究兴趣;在探索新知的环节中,通过将多组对照实验分组进行,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后收集各种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人在实验过程中作了细心的考虑和安排,并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改进。实验材料大小的改良材料的大小要适中,以分成三块后有绿豆大小较为合适。太大造成浪费,而且学生往往是你给他多少他就用多少。时间又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材料消化不完全,加入碘液后溶液变蓝色,导致实验失败。且材料比课本要求的小些,需要的唾液也相对少些,这样更避免了因学生收集的唾液不足以致实验失败。




设计很好,特别是加上学生评价,非常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