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阅读体会

发布者:陈启明     发布时间:2016-05-27     浏览数:0

 

说起来,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名声虽然在外,以至于有些优秀的中国班主任也被冠以“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称号,但如果到街上找一个普通人,问他认不认识这个人,大约十之八九是要摇头的。即便是师范院校的学生,问起苏霍姆林斯基来,能说出他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其以其德育思想而闻名,也就算是不错了——虽然其著作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至今仍然属于必读书目。

其实要分析原因的话,苏霍姆林斯基的不流行,也委实有一点理由可说。一方面,这年头尽管“砖家”的大帽子漫天乱飞,但大家总还爱听些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的东西。否则,便容易以为是对方没有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年大家对于一些上了些年纪的名词如“忠诚”、“奉献”之类,也确实有些审美疲劳了。这样一来,这位道家数如大白话,又把伦理学和教育科学结合到一起去的教育工作者,也真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然而读书未必只是贪图一点兴味,也可以是因为工作而读的。这样的动机看上去功利,实际上读的人目标明确、坦坦荡荡,就像青年男士出门买东西一样,直奔主题、直奔所需,往往也能有些收获。比如,我在上半个学期中,就格外关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有关批评教育的部分,盖有所需求尔。

在批评小孩子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既要让孩子知道“善也会是凌冽的”,又要把矛头准确地指向孩子在道德上的问题,还得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改过行为来纠正其错误。仔细想来,我在最后一点上,做的是尤其不够的。这里面有经验的问题,也有准备工作的不足、考虑不够周到的缘故。满以为只要找到了问题所在,把问题暴露出来,后面的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但高中生、尤其是有一定文化水准的高中生的心理中,最重要的恰恰未必是他明不明白自己行为的性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很清楚自己做的某件事情是不该做的——而是他们抵御不了各种诱惑(如偷懒、高分等等)去做那些明知道有错的事情。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光是“有道”是不够的,还得加上适度的“严厉”,这才是“严而有道”的合适的教育方式。

而与“道”有关的内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孩子走向成熟”一章。坦白说,对于班上的个别小朋友,我实在有直接引述《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的冲动:“我作为你的老师,毫不夸张地对你说这番话:‘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才能将如何发展,在你的身上将显露出什么东西,这一切正是取决于你在童年的那些年代里的活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来说当然取决于自己,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对于一些“想开了”的同学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一个道理和将道理表述出来的话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后者除了聋子和瞎子都能接受,但这和接受前者完全不同。对某个话语的接受最终要落实的每一个主体自己身上,但主体对于话语传递方式的认同与依赖同样不可缺少。具体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意味着构建起学生对学习教师的认同。而从教师这一头来说,则是需要保持对学生的信任。“如果您认为一个孩子,怎么对他说也是白搭了,在您面前的这个人,他的心会为之震荡,会被令人讨厌的两面三刀的现象所刺伤,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不信任任何神圣的东西,不信任何真理的人,而对人没有信赖的人,就是一个不可教养的人。”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