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 启发式教学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发布者:薛俊芳     所属单位: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6-07-12    浏览数:0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历史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进而不断积累知识,加深理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进而不断积累历史、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呢?这就需要发挥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点金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这个“点金术”,才能确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果和高效率。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实施历史教学,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导入新课,通过启发激发学生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明治维新》这一课时,我会先问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提到日本,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日本鬼子,侵略者……”,我说:“作为炎黄子孙,我与大家有同感,但作为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青年人,我们还要思考,在19世纪中期,日本也是一个受西方侵略的落后国家,那么它是如何摆脱这种落后命运,跻身于世界强国,并不断对外侵略扩张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我又说,“其实这个秘密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明治维新》一课中。”这样就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逐步启发,循序渐进。每个教师要想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必须认清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和把握住关键“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和朱熹的思想,就合称“启发”或“启发式”,其原意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

后来,《学记》中提出了教学的三个原则,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学习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启发式教学的经验论述中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在于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启发式教学要讲最佳火候,寻找最佳突破口。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求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意、达其辞”的最佳火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心灵的乐曲,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