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之我见

发布者:冯丽亚     发布时间:2016-09-05     浏览数:0

 

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之我见

经济技术开发区河东李小学    冯丽亚

【摘要】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所以我认为音乐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这样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习方式;课程改革;心理需求

曾有这样一句话:“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而这个世界,也绝非成年人眼中的世界。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以更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更新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和引路人,而不是一个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人。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融为一个整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音乐的奥秘,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

那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呢?

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学生喜欢活动性强、趣味性、游戏性强,具有竞争性、研究性、挑战性,能参与评判的音乐课内、外教学活动。低年级的学生爱唱、爱跳、爱表演,喜欢与人比高低;喜欢比比划划、敲敲打打;喜欢听故事、讲故事,乐意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渲染;喜欢童话和课本剧的演出,乐意跟动物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当干部,当老师,并希望老师像他们一样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同唱同跳同奏;特别好奇,具有打破吵锅问到底的精神;喜欢听表扬,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奖品等等。而高年级的学生喜欢听音乐,崇尚时尚,乐意学唱自己喜爱的歌曲;喜欢课外活动,乐意在赛歌、赛舞和演奏比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同学的认可;喜欢参观考察,乐意收集资料,在辩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乐意得到老师中恳的表扬和鼓励等等。

因此,音乐教学就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以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走进音乐艺术的王国,领悟音乐艺术的美。

二、改变传统的“齐”,使课堂“活”起来

在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中非常强调个“齐”字。歌声齐、动作齐,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不论练声、视唱、节奏、唱歌都是如此。值得深思的是:表面的整齐,效果未必好。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各自的理解与体会等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我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提出音乐活动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想象、讨论、创新,课堂气氛便立即活跃起来,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样一来,虽然场面上有点“乱”,但效果并不差。你若深入到“乱”中去,还会发现“乱”中有序,“乱”中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让音乐课“乱”中有序,音乐课内、外活动生机勃勃,人人投入呢?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在新的时期不断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学参与的意识,使音乐教学鲜活生动,富有引力。

三、评价机制,寓考于乐

教育测量与评价不仅检验质量,而且创造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扛杆”。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除了在教育体制、教材、教法上进行改革外,音乐课考试也应作相应的,改革,我根据课改理念、课程目标进行音乐测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改变了过去那种一张试卷一首歌定音乐成绩的做法。采用了“小小音乐会”的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如:唱歌、打击乐器、律动等尽情的表演,让他们在“玩、动、乐”中充分体现他们的成绩。

美国教育家雷塔科说过:“只有教师拥有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音乐教学是一个使学生身心主动参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限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以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个个欲试,人人参与,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育学术》

2《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附件

  • 音乐学科论文.doc     下载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