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作业二】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效果?截止时间:2016-09-15
  2. 作业要求:
    结合本次研修,请反思自己课堂的教学,谈谈如何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孩子真正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3. 发布者:安华伟

【作业二】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提交者:张素芹     所属单位:开发区小学     提交时间:2016-07-22    浏览数:4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的地位日趋显要,网络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邓小平曾指出的“计算机应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孩子从小接触、学习计算机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从小就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节课我都注意选择好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电脑绘画”,我通过电脑演示几幅本校学生的精美电脑绘画作品导入,在学生一片赞叹声中,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画都是我校学生通过电脑画出来的。画出它们其实也不难,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也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有时我又以游戏导入,如教学“指法”这一内容,我演示一个叫做“警察抓小偷”的指法练习游戏,同学们在感受“紧张”气氛的同时,兴趣大增,一个个跃跃欲试,这为讲授新课创造了良好条件。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学以致用,寓教于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首先,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应用相结合。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初期学习键盘,认识键盘,通过字母游戏进行训练;鼠标的练习,可通过“画图”来训练,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操作,可以让学生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制作表格;“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已喜欢的乐曲,学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其次,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应用,有了应用的可能,应用的需求,才会来强化巩固自己的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还要注重实用性。

三、大胆放手,激发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课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努力尝试,营造积极探索,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强调在课堂上,只要敢于尝试,就是成功。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无从下手。模仿较多,创新较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这时,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特殊地方,让同学发表意见,接着大家一起试一试。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最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努力探索创造性学习新途径。例如,在平时教学中,鼓励学生不以老师和同学所做的作为标准,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同时注意学生的作品,让其进行展览,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出,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另外,结合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创新。这样逐渐帮助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

四、合作学习,培养能力

在课堂上,新课程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学生乐于合作,乐于探究。信息技术课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自主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像我校的实际情况不允许学生一人一机,所以我将他们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相互配搭、相互帮助,彼此模仿、示范,分享学习成果,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解决电脑过于机械化,缺少人际关系的培养和感情的交流的弊端,还解决了人多机少的问题。而且通过小组合作,使每个小组都有互相学习的榜样,课堂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小组合作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中,也让每一位同学动起来了,真正实现了全班共同进步,不让一位同学掉队。

五、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突飞猛进和信息技术的普及,电脑开始走进了家庭,这样就使部分小电脑爱好者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个体间也存在差异。根据这些情况,我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按照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教材,对内容进行整合,在课堂上提出基本任务与扩展任务,只要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要求,这样肯定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使他们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给部分学生留下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完成所要达到的扩展任务,并且进行互相激励。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新课程理念和创新精神,我相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更高。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