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截止时间:2016-07-29
  2. 作业要求:
  3. 发布者:赵小霜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赵小霜 已推荐!

提交者:李怀亮     所属单位:漯河市郾城区新店镇第二中心小学     提交时间:2016-07-23    浏览数:0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几何初步知识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几何图形最基础的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对几何形体特征的理解,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是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让学生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因而,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教学。

一、观察各种实物,感知物体特征

小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基础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之前,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前、后、上、下、左、右等空间观念。在学前教育中已经直观认识过如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无论是“体”还是“形”,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的有意注意。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生必须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的认识。

如三年级上册的《四边形》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并掌握其特征。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去学校操场观察,《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在这节课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等。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这时,他们虽然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物体的特征,但是表象却很清晰,建立了数学模型,明白了这样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又如第一册《物体分类》一课,上课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带来了会么物体,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实物,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组内把带来的物体分类,再让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为什么这样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类物体都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的观察、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学生主动去寻找和比较秘得出来的一种感性的积累,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从感性到表象的转化,实际上也是一个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

二、重视直观操作,建立物体表象

仅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并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这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策略。

如三年级上册《周长》一课,开课伊始,我创设了给桌布加花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帮老师想办法,当学生说到“周长”一词时,我便让学生来指一指、摸一摸数学书、铅笔盒等实物的表面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拿出一个最喜欢的物体,用彩笔把它的形状画在练习本上,再展示这些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指周长,这样由实物过渡到抽象的形上,丰富了周长的含义,进一步感知周长;最后,教师设疑,画了一条曲线,问:“这个图形有周长吗”?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学生的畅所欲言,面红耳赤的争论中,对周长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设计的指一指、摸一摸、画一画、辨一辨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这些知识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的活动证明出来的,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在实处。

又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课,为了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我组织学生利用大小不同的回形针、钉子、硬币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棒的长度,得出不同的测量结果,从而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又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度的正确表象,我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尺的构造,从0刻度到1厘米刻度,再到几厘米的长度,让学生找出与1厘米长度接近的物体,如指甲盖的长,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清楚地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知道如何认识尺和使用尺,再如为了帮助学生充实测量的经验,我安排了“自由测量”的活动,让学生利用手中的软尺测量选中的物体的长。一方面掌握了测量方法,另一方面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学习知识,开放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把操作与数学思考有机结合在一起了。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操作活动。教师不仅要关注由操作而获得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这是数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更有价值的获得。

三、语言描述特征,促进概念形成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语言是表象形成概念的中介,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对生硬的几何体的认识要通过语言来实现。学生要表达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就是要使用确切、通俗的语言。这个过程对学生准确地掌握几何形体的表象,形成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直观图形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用准确、简明、通俗的语言描述几何概念及图形的特征。

在教学《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互相介绍、欣赏自己印象中是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一个图形,这是和种直观感知的过程,也初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教师再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拉动后,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通过对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观察、对比、交流,逐步建立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还不是完全掌握。于是我让学生在不同的梯形里变出平行四边形来,首先我让学生描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让学生互相交流方法,通过“破坏”和“创造”,使这些图形变成两组对边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这时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属性也凸显出来。学生在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分清图形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让语言唤起

又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后,我就让学生结合长方体的模型,有序的按照下列3个层次叙述长方体的特征:(1)说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2)按面、棱、顶点的顺序说出它们的数目;(3)按顺序说说面和棱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有条理思维的习惯,又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表象,促进理解、正确解题。

四、熟悉标准图形,掌握图形变换

小学生喜欢标准形状,且喜欢标准位置下的图形,甚至有学生有排斥非标准图形的倾向。比如,教学梯形时,教师出示非标准位置的梯形,马上有学生会说“老师,黑板上这个,梯形没放好”,当老师把它旋转成标准位置时,有学生说“它现在是梯形了,刚才不是”,在图形的辨认中,只要是非标准位置的图形,学生的识别都会有歧义。因此,引入新图形时,配以标准图形,有利用于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认知差距。然而,出于掌握形体概念,教学中必须注意适当使用变式图形,这既是教学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需要,也是反应学生形体概念理解的评价标准之一。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以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图形的拼组》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安排学生对图形的剪、拼、凑来做大风车,实质是实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这些内容的教学组织,要求教师能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在探究中获得空间观念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去探索或给予指导。

总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排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干扰,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具体实物的形象在头脑里得到全面反映,促使对几何体

 

有理论有案例,李老师一定是数学教学上的智者!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