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拓展浅谈

发布者:邹胜强     所属单位:谷前中学社区     发布时间:2016-10-25    浏览数:0

学校与地方特色,是教师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极好资源,它可以引导儿童通过对具有特色生活的认识与感受,获得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发展与提高,也可以在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生活经验与知识。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改变“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拓展适合本学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资源,灵活地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学习内容。本人认为,对学生有发展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学校或班级主题活动不惜时间地进行教学。下面结合《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的教学,来谈谈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是浙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的一个内容,它向我们提供了八幅图画,四段文字,三处留白。图画展示了家乡的美食、家乡的风景以及家乡道路、建筑、设施等的变化。从画面中不难看出,出示的都是一些大城市的背景。而我们石浦老城依山靠海,山在城中,城在山上,形成了山、城、海、港连成一体的海港渔镇风貌和老城传统风貌。正是有了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古迹、渔文化风情和海岛风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观光旅游者。另外在我们班级51名学生中,三分之一是来自农村借读的孩子。很显然的,教材中的内容并不适合我们这儿的学生,需要拓展。所以我确定教学的思路是,通过展示并分析快速发展的象山旅游经济,了解家乡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向: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家乡所特有的海洋风景、物产资源及民间风情。最后通过介绍自己的家乡诱人特点,主动向“远方的朋友”提出 “请你留下来”的邀请,并引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由衷的爱。根据这个思路,我在如何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拓展资源和利用资源上做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班级主题活动收集教学资源,在方法上重在让学生调查与整理
    课前我在班级开展“游石浦,知石浦”活动,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尝试运用多种途径搜寻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归纳;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了解家乡,发现家乡的变化,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为了能让活动顺利而全面地开展,我有目的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家乡美食组,目的在于了解家乡的十大著名特色菜的名称、主要原料和做法。
    家乡风景组,目的在于了解以下景区的特点:石浦古街、石浦皇城沙滩、阳明山庄、渔师庙等。
    家乡特产组,目的在于了解有“海鲜王国”之誉的石浦,盛产哪些海洋特产,。
    家乡节日组:目的在于了解家乡的主要节日:“三月三”踏沙滩,“六月六”的行会,七月十五的迎神赛会,以及 “中国开渔节”的时间、来由等。
    家乡传说组,目的在于了解一些美丽的传说,如渔师的传说,“瑶池冰雪”牌坊,鱼化龙的美丽传说等。
    家乡变化组,目的在于了解石浦过去与现在,包括街道、建筑的变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等。
    全班51个孩子人人都有一个小任务,他们有的利用节假日,叫父母带着去游览景点,有的到爷爷奶奶那里去了解有关家乡的传说、有的跑到厨师那里了解家乡的特色菜、有的利用课余时间到“石浦中国水产城”去看渔民捕鱼归来的情景等等,把平时了解到情况都一一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学生动起来了,家长也动起来了,班级的活动变成了学校、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活动,真正的生活性、开放性与活动性的品德教学活动也就开始了。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化教学资源,在方法上重在让学生交流与讨论
    通过“游石浦,知石浦”活动,学生既初步了解了家乡的地方特色,又为教学《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同时教师也不闲着,为同学们搜集到了一张宣传象山的影视片。教学一开始,就从这张影视片引入,让学生发现象山能吸引中外来客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海洋特色,并从中了解到象山的旅游业正在飞速发展着。接着,就让各调查组的学生们来交流一下,家乡有哪些地方可以吸引旅客。结果发现学生的交流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通过展示自己图画来介绍家乡的某个景点,有的通过朗读平时撰写的作文来传递自己听到的传说,有的把数码相机拍下的相关照片做成了小报供大家传阅,有的用表格的形式比较石浦的过去和现在,等等。交流的内容也涉及各个方面,尽管学生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名称与现象,不能深入地讲清其中的特点与道理,但从学生对表达的兴趣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有调查的经历和表达的愿望。如:某个景点的方位,某种海鲜的特征与吃法,在遇到词不达意时,都运用了手势等。
    为了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堂交流时可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如:石浦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踏沙滩”到了,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慕名而来,作为石浦的小主人,你最想把家乡的哪一方面介绍给这些远方的客人呢?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交流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搜集到的教学资源得到深化,在学生汇报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被听学生说说感想,也可以不断生成问题,与汇报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还可以师生合作完成向游客们宣传的一段广告语,一幅宣传画或一首赞美诗等。
    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把课前收集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家乡。同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良好素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三、课后延伸活动中用活教学资源,在方法上重在让学生实践与体验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促使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最好途径。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去拓展。第一,鼓励学生为家乡的某一海鲜或某一道特色菜撰写几句广告词,并向旅游部门发出建议;第二,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父母或外地来的亲戚做一次实地导游,并自主运用同学们撰写的广告词。开展拓展性活动,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原先积累的资源,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体验与感悟,从而初步地掌握一些生活知识并学会独立活动,为中高年级广泛接触社会,实现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初步培养了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参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源于教材,可又不仅局限教材,它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拐棍,一个范例。课程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对生活广泛而深入的调查了解,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但是在拓展课堂教学资源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问题之一:教师普遍存在着接触社会不够的现象,缺乏探究意识与协调能力。
    由于教育观念、教师素质及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等因素,许多教师都存在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现状,与社会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缺乏了解动态的社会。同时由于许多教师从师范院校一毕业就进入教育工作,原来接受的教育思想将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以上这些原因也造成了教师缺乏探究意识与协调能力。因此,尽管社会生活中各种资源随处可拾,但真正要加以利用时,许多教师往往觉得无从下手。
    问题之二:学生从小就没有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缺乏安全意识与生活能力。
    1、调查较难实现
    课堂上有些知识需要学生课前去准备或课后去调查,但从学习的现状来看,他们个人手头的资料很少,这就需要他们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调查,家长、学校怕学生不安全,学生不能亲近大自然;家长没有时间相陪,学生自己搭伴,但又怕学生岁数小不安全,因此学生的调查不能深入。
这需要一个很长的准备时间。保留孩子们现在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到《品德与社会》课三下《生我养我的地方》四下的《我看家乡新变化》结合起来逐步深入教学
    2、整理、归纳能力差
    尽管学生能借助各种信息资源收集到有关的资料,但是对收集来的资料不能很好的整理、归纳。因此教学前,教师要对学生材料做仔细地评判,一方面核对其准确性,另一方面要鼓励其丰富性,有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问题之三:品德课程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唯一性产生矛盾,在教学资源的分层处理上缺乏经验。
    其二,相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际上就是如何把课程资源介入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但具体在引入时,有缺乏恰当的途径和方式。
    以上教学尝试有几点需要说明的是,首先我没想把这个教学活动固定在一节课上,因为石浦的地方性资源非常丰富,看成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品德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景是美好的。我们应该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挖掘课堂教学资源的潜力,广开课程资源的基地,建立社区、学校各部门品德课程资源库,形成整体的资源网,使课程资源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更有效地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

杨老师:叶老师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来写:
1、 新课标要求
2、 结合师生教学实例,如何根据教材、教学实际有效拓展(内容、途径、方法)尤其是本地资源的运用。
3、 在资源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