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发布者:黄春连     所属单位:龙川县实验中学社区     发布时间:2016-10-31    浏览数:0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教案背景

1学科         高中生物

2课题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教学背景

高中学生对于现实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该有从个人的理解和主观的分析得到自己的见解。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合理客观的分析问题,学会从整体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 教学课题

1  知识方面

1)说出物质循环和碳循环的过程

2)指出温室效应的危害。

3)阐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碳循环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2)养成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意识,以求实的科学精神,理性的态度关注问题的解决。

3  能力方面

敢于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表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辨析,学习和及时完善自身的知识观点,逐步培养提高客观的科学评价能力。

四 教材分析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样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其中的有机物是能量的载体。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对碳循环的学习,能够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通过温室效应的学习,灵活运用相关知识阐释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 教学方法

(1)通过相关的资料搜索分析,自主构建,

        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2)以碳循环的过程的动画展示,帮助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具体分析讨论“温室效应”的相关问题

   3)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用问题贯穿教学的整个进程,启发学生从实例中发现规律,通过应用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充分使学生认识到研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践意义。

六 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农田中大量使用DDT杀虫剂为什么会殃及南极的企鹅?

导入新课: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创设情境

加强知识过渡,

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

研读分析物质循环概念

阅读分析:

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

3、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归纳:全球性  反复循环利用

如果这个过程被破坏会怎样?

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力

创建分析碳循环图片,讨论交流补充循环过程

构建概念图:

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各个组成成分在的关系?

分析组织讨论:

1、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以何种形式传递?

   生物成分体现怎样的作用?

      在碳循环过程中的各个生态类群是什么?

教师总结: 完善碳循环过程

(1)碳的存在形式及循环形式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②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有机物。

③碳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途径是食物链。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①碳入生物群落: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出生物群落:第一,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第三,化石燃料的燃烧。

注意①实现碳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②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传递时,

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

    总体上讲碳元素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以有机物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然后仍以有机物形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同时不断通过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最终由分解者彻底的处理回归到无机环境。人类的活动是其中重要一环,改变着的平衡。

通过引导分析补充构建概念图,领会碳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引导学生表述

学生讨论,交流

“温室效应”

(引导学生描述生活中的春夏秋冬的真实状况)

提出问题:

    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

    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

提示:从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两方面着眼

学生分别作答,相互补充完善

教师总结:

从生态的角度讲,温室效应的本质是地球的吸热大于散热的结果,直接原因是碳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量小于二氧化碳的生成量;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中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要缓解温室效应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开发、采用新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另一方面要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主要是保护好森林和草原,提倡促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具体的也可以采取经济调控手段引导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提高燃料价格,区别税率等等。

提高学生对物质循环理论的认同度。

理解研究物质循环的实践意义。

阅读讨论总结,填表,比较分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填表,及时归纳

提示:1 、能量的固定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量传递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3 、能量的散失的最终的形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图片展示:能量流动中的物质循环)

共同补充完善提炼要点,完成表格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全球性

形式

主要是有机物

主要是无机物

过程

沿食物链(网)

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联系

①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②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③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

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练习巩固

1 生物地化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D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七 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开始,摸清学生的具体知识状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促使教学活动顺利的开展。充分利用图例和文字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文件的展示,形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的联系的认识,强化教学目标的实践意义。

构建概念图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的参与,加强师生、生生和生师的多方向信息流的传递,实现了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学生归纳与教师引导、提示以及教师小结的穿插结合,有效地促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融入学生知识体系中。及时的进行巩固检测突出了教学的目标达成意识。

评论
发布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