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作业二:教学设计截止日期 : 2017-01-10
作业要求 :
要求:
下载附件《教学设计模板》模板填写内容, 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设置教学设计内容。要求每个栏目必须填写完整,字数不少于500字,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截止提交时间为2017年1月10日,逾期不能提交。
为方便坊主审阅,上传的内容如果不含格式、图片、公式请直接复制粘贴至文本编辑框中发布,不能直接发布的请以附件的形式上传,文件名称以“单位+姓名+教学设计”命名,比如:河源第一中学张三教学设计。
【仅为建议,不做考核】按照教学设计方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请同校老师帮忙借助手机、DV将上课的内容录制成“课堂教学视频“上传至本栏目下,录制时间控制在10-40分钟,内容可以是整个教学过程也可以是其中某一个指定的教学环节。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黄雨林 所属单位:东埔中学社区 提交时间: 2016-09-26 浏览数( 8 ) 【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 |
|||||||
题目 |
群落的演替 |
年级学科 |
高二生物 |
课型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 |
||
授课教师 |
黄雨林 |
工作单位 |
东埔中学 |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①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⑥ 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力目标 ① 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 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
||||||
教学重难点 关键 |
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
||||||
教学方法 |
合作探究。
|
||||||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
硬件: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 软件:PPT、FlashMX |
||||||
教学设计思路 |
第一阶段自主生疑(课前延伸)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哪些疑惑,以问题的形式写在自己的预习本上,然后各学习小组由科代表整合小组生成问题写出小组问题生成单交给老师。(注:科代表整合小组生成问题时要标明问题来自哪个小组。各小组提出的问题经老师整合后能在课堂上讨论的,该小组可得一分) 【创景设问】 导入:观看火山爆发视频,引出问题:A 生物是如何一步一步在新环境中定居的? B 该地区是否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群落结构? 【互动释疑】
教师把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行整理,根据教材知识内容结构,形成整合问题,在课堂上让小组讨论。 第二个问题:1、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大致过程是怎么样的?2、它们有何不同? 第三题:1、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第四题:1、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2、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现状如何? 【归纳总结】学生自主建构:把自己在大脑中对本课时所学的知识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提高应用能力。 第三阶段内化迁疑(课后提升) 通过质疑、解疑,最终将知识生成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通过化解疑难问题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的目的。
|
||||||
教学过程 |
|||||||
教学阶段及时间安排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创景设问 (5分钟)
|
1.导入:观看火山爆发视频,引出问题:A 生物是如何一步一步在新环境中定居的? B 该地区是否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群落结构? |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
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
|
||||
(5分钟) 互动释疑 |
第一个问题:1、地衣和苔、藓的区别。2、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3、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4、 在森林阶段 ,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小组讨论。展示地衣苔藓视频 |
1、 学生展示并观察地衣和苔、藓的植物标本,派代表上台画图区别地衣和苔、藓,并展示网上资料进行区别。 2、小组讨论问题,派代表回答问题。 |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 |
||||
(5分钟) 互动释疑
|
第二个问题:1、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大致过程是怎么样的?2、它们有何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9-P80页,每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向同桌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演替的大致过程,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简述。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
1、 阅读课本P79-P80页,每个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向同桌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演替的大致过程,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简述。 2、 朗读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
把图中的信息内容化,通过简述加深对演替过程的理解。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进而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 |
||||
(10分钟) 互动释疑 |
第三题:1、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2、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旧照片(或视频资料)和实地考察两个大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强调学生汇报时注意从调查的情况进行对比。根据学生提供材料丰富程度及汇报的内容,把课本 P81 四幅图所反映的情况及时渗透到学生汇报中,并强调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1、学生展示植物标本,汇报考察情况。 2、学生展示图片或视频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
由学生亲自调查的结果来说明问题,可信度更高,同时通过亲身的体验加深学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更深的认识。 |
||||
(10分钟) 互动释疑 |
第四题:1、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2、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现状如何?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现状并派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
1、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画图回答: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2、汇报通过上网调查(或其他渠道)收集到的视频资料,包括相关的法规、退耕情况。 |
关注退耕现状 ,认同 人类要合理利用 、开 发自然资源,才能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
(5分钟) 归纳总结
|
引导学生简单建构本节课知识网络。 |
学生自主建构。 |
对本课时所学的知识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提高应用能力。 |
||||
板书设计 |
|||||||
第四章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1.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 、 上进行的演替。 其演替的大致过程为: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3.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 、 等上进行的演替。 4.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主要区别是 ,这是判断二者的重要依据。
|
|||||||
附件